曹 燕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學 江蘇 蘇州 215155)
基于核心素養的生物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該緊緊圍繞“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生命觀念、社會責任”四方面的科學素養,高中生物教師將培養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致力于完善構建生物模型的課堂,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目的。本篇文章論述了基于核心素養開展生物模型構建課堂的思考,并針對當前的生物教學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體解決策略。
高中人教版生物課本教材是經眾多專家精心編纂,因此生物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其精華,匠心與工作,與生物教學更好地結合。生物學科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現象的一門科學,縱覽整個初中生物教材的內容,其中很多內容的編寫都可以擴展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尤其是學習生命的教育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這些內容時,學生可以深入心理教育,讓身處青春期的學生們心靈感受到呵護和關愛,在學習書本生物知識的同時,心理問題也得到了疏通。
例如,在學習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的“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學習生態系統的流動時教材中為我們建立了兩個生物模型——食物鏈和食物網,學生們通過構建食物鏈生物模型,更加明確各種生物的營養級和生物之間的捕食、競爭等關系。食物網越是錯綜復雜,生物多樣性越多,生態系統越穩定。學完這節知識后,我們應該意識到人類應該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去破壞生物的棲息地,更不人為過度捕殺或保護某一種動物,否則會導致生態系統紊亂,從而引導學生增強生命觀念。
高中生物的學習中我們最常用三種模型,分別是物理模型、數學模型和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是現實中我們根據生物體制作的模具,比如DNA雙螺旋模型、心臟模型;數學模型是把客觀生物學現象與概念翻譯成一套反映研究對象的數學關系。而我們最常用的是概念模型,高中生物里的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質特征的模型,概念模型適用于生物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的內容“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時,學習神經調節時,為了更好的掌握反射弧的傳導過程,教師帶領學生構建一個針尖扎手的反射活動的概念模型:感受器感受刺激→傳入神經纖維傳導刺激→脊髓→傳出神經纖維穿出刺激→效應器→手迅速縮回。
生物科學本身是一門為實驗探究基礎的自然科學教育,除了生物理論知識傳授外,選修課還引入了更多生物技術,為了加強學生對生物探究的實踐活動,通過實驗設計操作,核查,結論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讓學生學習完生物技術,將生物技能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承擔起建設社會的責任。
例如,在學生高科生物課程人教版選修一《生物技術實踐》的專題三“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時,老師結合課本知識給學生們構建概念模型,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脫分化→再分化→愈傷組織培養→幼苗等等。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組織培養的優點,大大縮短植物的生長周期,遺傳性能穩定,不受季節和氣候的限制等等。學生們從實際情況出發,利用組織培養可以工廠化生產木材、藥材、瀕危植物等,人類不用過度砍伐、過度開墾,通過植物組織培養就能滿足各種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同時保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的多樣性,通過學習生物技術培養起學生的社會責任。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教師應該順應時代培養人才的趨勢,更新教學理念,緊緊圍繞“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生命觀念、社會責任”四方面的生物科學素養,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構建生物模型,創建內容翔實、趣味盎然的生物課堂。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生物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生命觀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自覺養成承擔服務社會、建設社會的責任,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