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實驗小學 新疆 昌吉 831100)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是情感的寄托,也是文化的集合。能夠通過聽覺將明快的節奏、動人的旋律通過聽的形式表達深層次的內涵,所以也是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格修養為主導的學科。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結合其中優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學習動人音樂的同時,不斷滲透道德因素,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養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各方面同步提升,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教師應當將立德樹人理念貫徹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音樂滋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打造高效音樂課堂。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特點的國家,其地域遼闊、文化資源眾多,不少文化都有著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點,承載著他們濃郁的人文精神和美好道德情感,而音樂就是這些文化的集中體現。將小學音樂課程作為開展立德樹人的學科,無疑可以在學習多樣化音樂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民歌了解多元文化。所以,教師就可以根據單元學習主題,打造與之相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在其中,提升學習的形象化體驗,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1]。
例如,學習“新疆舞曲第二號”時,這首具有新疆風情的音樂,節奏歡快、曲調優美,具有很強的辨識度及很強的新疆民歌風味。為了加強民族風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課堂內布置一些具有新疆元素的教具,比如貼一些壁紙,帶來一些新疆的服飾和道具等。或者使用iPad播放一些新疆舞蹈類和樂器類視頻,讓學生觀看時學習一些新疆舞蹈,配合著音樂一起在課堂中載歌載舞,感受新疆人民淳樸的美好道德情操。在改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聽覺、視覺都被有效帶動,還學習了一些有關新疆元素的音樂,當繼續學習有關的音樂時,使課堂學習更具有效率和質量。
音樂作為聽覺藝術,不僅可以同聽的方式去理解,同樣也是一種復合式的藝術形式,可以聯系多種感官,建立通感聯系[2]。結合音樂的特點,教師可以采取體驗式教學法,在課上將不同類型的音樂結合不同的生活體驗,同相應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靴子中深入體會音樂中滲透的人文素養,還幫助教師實現德育內容,有效滋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聯系生活體驗,感受音樂中與眾不同的精神品質。
例如,“美麗的家鄉”這首音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述這首音樂的創造背景和具體內涵,讓學生基本了解其中的特點,確定其中的中心思想和題材,確保在進行學習時始緊密結合音樂本身,和曲作家思想保持一致。然后再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時,在基本確定曲調和歌詞后,進一步了解到這首音樂是以達斡爾族姑娘傲蕾一蘭不畏強暴,誓死保衛祖國,保衛家鄉的動人故事為作曲背景。再結合學生個人理解,引發強烈共鳴,在演唱時可以適當融入一些情感色彩,以便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在課堂中注入更多學習元素。
任何音樂都不是單一化地由音符、曲調、音頻、歌詞等構成,也不是簡單地結合,而是由作曲、填詞人結合深刻的生活感觸,將個人經歷和音樂素養完美結合后得出的音樂成品,其中凝結著作為音樂人的故事。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特點,將音樂解讀為文化作品,在其中滲透德育思想,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內在的思想,由此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在課堂上導入更多音樂和知識學習元素[3]。
例如,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先從選擇其中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如音樂本身的歌詞大意開始解讀,解析歌詞本身所負載的意義和內涵。通過解讀歌詞,讓學生猜測這首音樂屬于活潑明快還是閑適悠閑風格。進一步教師可以進行樂曲本身的講解,從曲調到旋律,再到樂曲背景。這樣從具體的歌詞到抽象的樂曲本身,讓學生全面感受音樂帶來的文化含義。如“音樂看大戲”,打破了傳統的兒童歌曲風,糅合了豫劇風格,使歌曲別有一番滋味。通過學習這首音樂,學生就能夠體會到一種濃郁的家庭情懷和民族文化內涵,進而能培養自身的傳統文化道德情感。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思想,構建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是一個系統性任務,作文小學音樂教師,我們需要思考該怎樣將兩者完美結合,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既要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效率,還在提升音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道德文化等素養全面提升,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豐富的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