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實驗小學 福建 寧德 352100)
數學是我們整個學生時代的必修課程,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還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都知道,數學的實用性是別的學科無法相比的,在小學低年級段,我們要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上升,數學成績也會隨之提升。
俗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讓同學們掌握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掌握知識不如發展能力,只有能力上來了才具備解決這些類似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中,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后,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會從中發現這個問題的關鍵點,類似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從解決一道題到最后可以解決一些題,能力上來了,遠遠比僅僅知道那些知識要有價值[1]。
在生活中,數學可以解決的問題隨處可見,小學低年段,學生剛剛可以自己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在去超市的時候,學生可以運用自己學過的加減法結賬,掌握解決加法問題的策略,才可以快速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1 粗心問題發生頻繁。小學階段學習壓力不是很大,但也不可以松懈。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但是當考試成績一下來,總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粗心問題,比如,簡單加法算錯,落題現象嚴重等等。家長會上,家長見到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馬虎該如何解決。
2.2 聽課時注意力無法集中在老師講的重點上。低年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還是很大的,在上課的過程中不經意間注意力就會被吸引走。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成了老師頭疼的問題。一些老師上課時采用情境教學法,學生不能分辨出老師講的哪個是重點,往往對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關注比較多。
2.3 學生基礎能力參差不齊。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的基礎不一樣,看待問題的方法不一樣,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參差不齊。老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只適合大部分的學生,另外的學生還是無法接受。所以學生的能力和學習效果大不相同,成績也會分高低。
2.4 家長完全放手的現象嚴重。現階段,家長總是覺得孩子的教育要全權托付給老師,認為老師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才。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孩子的教育學校和家庭要一起努力,各自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孩子不是老師單方面就可以培養的,家長在學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1 提供練習的機會。小學低年段學習的東西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題型也比較單一。老師要給同學們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練習中提升能力。一道題可以變換多種出題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做題的興趣,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做題量,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有一種加法應用題。“小華替媽媽去買醬油,自己又買了一些零食,一共花了多少錢?”這種問題在小學低年段是常出的實際應用題,教師可以變換不同的情景,題目的表達方式可以多樣化,這樣一道題就能變換出四五個,不光提供了很多的練習機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2]。
3.2 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也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在生活中不斷的讓孩子積累實際知識。針對一些學生能獨立完成的事也要選擇放手,讓孩子得到鍛煉。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著數學,在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家長可以讓孩子幫忙去超市買東西,一個月家里的開銷可以讓孩子統計一下到底支出多少等等,這些事情都體現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身邊小事出發。生活解決一個問題,要比學校解決十個問題的效果好。所以家長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孩子的培養獻出自己的力量。
3.3 重視閱讀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成為解題的關鍵。如果不能正確的理解題里想表達的意思,縱使知識掌握的再牢固都無濟于事。所以老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時刻關注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做題的前提是審題,審題的前提是閱讀,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
3.4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涉及的范圍太廣,有盈虧問題,生產問題,追逐問題等等,有一些題目表達的晦澀難懂,對于低年段的學生來說難度很大[3]。這時老師就要發揮作用,給同學們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題目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如,在學習厘米和米時,可以通過比較不同學生的身高,將同學們帶入到這節課的情景中。讓他們對米和厘米有個大致的印象,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變的輕而易舉。
綜上所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來了,對其成績的提升也會有不小的幫助。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從深層次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可以讓老師在教學上取得很大的成果。解決問題策略研究是每個小學老師都應該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