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娟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實驗小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反思是學生學習運用數學知識、改進學習方法的一項重要的思維過程。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設計有“你學會了什么?”等欄目,為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提供了平臺。由此可見,學生反思能力的養成,不僅僅對學生當前的學習有幫助,對學生后續的發展更有意義。于是,筆者從改變習慣入手,著力孩子們反思習慣的養成。
針對平時的數學學習,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們認真完成作業,養成會檢查的習慣呢?
我們的約定:家庭作業寫完之后,自己先用綠色的筆批改。正確的畫“√”,錯誤的畫“×”,不確定的或不會的畫“?”
有了這樣的約定后,批改家庭作業時,明顯感覺到大部分孩子作業的正確率提高了。堅持一學期后,55%以上的孩子表示每天都是很認真的用“綠筆”批改作業了,30%的孩子說只是偶爾亂批改,只有15%的孩子依然經常亂批改。
實驗的過程中,我們都明顯感覺到除了正確率大大提升外,孩子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方向,對于部分批改了還是白批改的同學而言,推廣好的批改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
共享金點子:
1.1 我們討論怎么批改?簡單計算題再算兩遍,若結果都一樣,幾乎不會錯;解方程和應用題時,我們可以將計算結果代入題目進行驗算,驗算出來的結果和題目吻合,就證明我們做對了;做填空和選擇題時,有必要將計算過程寫在旁邊再算一次,一是防止不動腦筋隨便寫答案,二是方便檢查。
1.2 思考怎樣督促同學們認真做好?老師根據同學們的水平判斷他是否該做對,給予獎懲;必要時請家長簽字,監督部分特別不認真的同學;確實困難的題做好標記,請教別人或者討論解決。
怎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反思的熱情,怎樣打破學生自我反思的局限性?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復習舊知識,又能擴大學習互動圈,與他人共同進步。于是,我們又推出另一條策略:“師徒”結對考一考。
我們約定:每兩位同學結成一對師徒,每天互出3道題。如果不會,要負責教會,完成任務可以在“星星榜”畫☆,連續兩周完成任務可免寫家庭作業一次!
這樣下課后,隨處可見孩子們一同探討身影。孩子們自己也感覺到兩個人做題更快,給別人出題、講題非常有成就感!解決問題和復習一舉兩得,提高了學習效率!當然事情也沒想象中那么美好……極個別的同學為了完成任務,出題簡單!有的孩子還對同學大吼大叫!
共享金點子:
2.1 我們怎么出題?每日三道題可以來源于前一天的家庭作業中的錯題、難題;根據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出相關的題;在教輔資料中選擇一部分題。
2.2 怎樣督促同學們認真做好?我們的師徒結對“星星表”與班級評價相結合,獎勵做得好的同學;每組的大組長及時反饋抽查情況;經常表揚做得好的同學,與問題小組談話。
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忽視課中對學生的影響。只有在課堂中學習效率提高了,相應的能力才有提升的空間和可能。
我們約定:對于每節課中印象特別深刻的題,做好標注,課下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找3道相同類型的題做。找不出題的同學,可以先抄原題,再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寫下來。
有了這樣的約定,孩子們上課更加的專注,他們會有意識的去思考:為什么這道題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對于所有的學生而言,“回頭看”是一種優秀的學習品質。學優生可以自己出相同類型的題,拓寬自己的思維能力,稍弱一些的孩子能回顧所學知識,讓自己能想的“更明白”也很不錯了。
反思真正的發生是因為需要,以上的策略也正是基于此。期望著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播撒學習的種子,讓反思的能力和習慣在其腦海中不斷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