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蓮蓮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第二實驗小學 山東 青島 266300)
目前對于錯誤資源的運用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大創新體現,并且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知識點的學習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進行的,他們并沒有認識到小學數學的重要意義。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并且利用一些高效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重要的幫助。長此以往,學生的綜合素養也能夠提高。
師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地分析解決已有的問題,同時又不斷地發現新的問題,有時會產生認知偏差或失誤,而這些偏差或失誤,作為寶貴的認知經驗,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錯誤資源就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發生偏差或失誤。
2.1 加強對錯誤資源的轉化和應用。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都會盡量規避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這種逃避的方式給學生造成了誤解,讓學生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常言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這都是不可避免的。[1]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原來的聲嚴厲色的教學方式,而是應該和學生共同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并且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和心胸來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這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數學能力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積極作用[2]。例如,在講解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發現學生的計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方說學生會在驗算時忽略余數,就會導致出現差錯,這種錯誤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是十分常見的。教師可以采用“諧音教學法”,強調不應該丟掉小“魚”,學生就會加強對這個錯誤的印象,并保證不再出錯。
2.2 促進學生的不斷反思。在小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榜樣的力量[3]。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可以做到及時反思自己,并且利用錯誤資源的話,學生也可以正確審視自己的錯誤,并且將錯誤變成自己更加嚴謹的科學態度,激發內心學習數學的動力,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教師在講解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觀察物體》這節課時,學生可能會出現辨別不清的問題。這時,教師就應該加強引導,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的哪一步出現的差錯,進而在找到問題的同時積極解決問題,這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中的溝通是非常少的,在課后的溝通也受到了各種條件的限制。因此,教師可以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指導,在批注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促進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道路,避免學生走彎路。
2.3 做好錯誤資源的積累,指導今后的學習。眾所周知,小學數學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拓展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錯誤資源的積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習題之后形成錯題本,并且讓學生在每次考試之前都注重復習,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適合本身的學習方式[4]。學生在整理錯題的時候,可以針對自己出現的錯誤和容易犯的錯誤進行整理。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數學知識點,并且在遇到其他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及時規避錯誤,這可以幫助學生減少很多困惑,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講解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三位數乘以一位數》這節課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常出現差錯的地方來總結規律,并拓展到各種各樣的計算題中,減少問題的出現。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和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減少犯錯誤的次數,這樣也可以減少學生在更改錯誤時浪費的時間和精力。這種從多角度進行教學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也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就感,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