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法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學 福建 泉州 362300)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科的教學注重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強調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此生物課利用視頻進行教學有其得天獨厚的地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視頻逐漸應用到了教學過程中,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通過視頻教學既能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對課堂上的重難點進行突破,既可保證教學質量又可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從不同角度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創新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等。
為了準確研究視頻資源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我對高二年學生在選修3《現代生物技術》課上分別進行實驗:高二(四)班為引入視頻教學組,高二(五)為不引入視頻教學的對照組。最終,對兩組同學的考試平均成績結合學生主觀意愿等方面進行統計與調查,發現高二(四)班的學生成績明顯高于高二(五)班。分析原因表明:視頻教學的引入,有助于豐富生物課的教學內容。視頻教學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明顯增強,有助于生物課教學質量的提高。視頻資源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正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各學科的教學中。現總結一下視頻教學在生物課堂的一些優點:
視頻教學可通過將圖、文、聲、色等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傳輸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比如在講授必修2中的“DNA分子的結構”這一課,我選用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中的3min實況片段,在這段視頻中關于DNA的解說詞簡潔明了,引人入勝。“這時候水幕形成了DNA螺旋的結構,代表了生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不管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未來都鎖定在這一簡單卻又深遠的雙螺旋結構中,它創造了我們,又使我們互不相同”。這段視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DNA分子結構的興趣,從正面突出了生物學科在社會飛速發展中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綜合學科,涉及到很多抽象的概念、現象和規律,枯燥的教學內容和單一的教學模式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也無法深入。而視頻教學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比如高一生物的三種分裂方式,可以用視頻動畫模擬,分步展示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和整個過程,還可以把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進行比較,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有深刻的印象,學得輕松,學得踏實。再比如神經調節,可以用視頻動畫顯示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電位的改變,使微觀抽象無味的知識更加生動和具體豐富,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結合當今的時事熱點來進行授課,從而可以延伸課堂教學內容,能夠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物科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進行孟德爾的基因分離定律的學習過程中,我首先播放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視頻,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為作物育種研究,他使用有性雜交水稻技術替代了原有的無性雜交技術,成功地研究出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研究使我國成為第一個大面積生產雜交水稻的國家。通過對視頻的使用將實際生活和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意識到社會生產與人類生活與生物技術的密切聯系,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
高中生物課有不少的實驗,有些實驗操作具有一定難度,很容易出現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不夠熟練的現象。實驗課教學中,在教師講解之前,播放該實驗的視頻,使學生對實驗流程一目了然,還明確了哪些是正確的操作,哪些是錯誤的操作,從而在操作中減少了錯誤,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比如,“使用顯微鏡”的操作當中,我先播放該實驗的視頻,再對全體學生進行粗略的演示,在學生實驗的過程輔以視頻對一些關鍵步驟進行重復播放,使得學生能夠在做實驗的同時觀看視頻,這樣就能做到高效地完成實驗教學任務。
但視頻資源的引入也存在著一些不足:(1)滋長了部分教師的懶惰思想,直接從網上下載相關視頻,減少自己講課成本。視頻資源只是教學的要素,但不是教學主體,可以輔助教學,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師教學;(2)現在教學時間普遍較緊,用視頻、動畫中的內容代替板書內容,雖然能節省時間,但是,屏幕上的內容一閃而過,不會給學生留下太深的印象,這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和探討。(3)有些視頻,過多地引用了大量的音像、圖片等資料,過于花哨,雜而不精,其結果極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而忽視知識和能力的接受和培養,這樣一來,偏移了教學的目標,沖淡了教學的主題。(4)削弱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固定方法的展示會限制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其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不會動于思考,完全照搬。
我國高中階段的生物學科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課程,所以其教學需要多種形式對其進行填充,而視頻教學是其中極具表現力與形象化的課堂表現形式。作為基層教學的生物教師,更加應該認真對待視頻教學,做到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與模式,同時把握好先進方法的使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