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軍
(福建省莆田第三中學 福建 莆田 351100)
高中歷史教師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教育體制的影響,在教學中仍保留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思路,極大的限制了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高中歷史教學高效的開展。教師在教學中長期沿用較為單一的灌輸式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開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其次,在高考體制的壓力下,老師和學生往往把分數的提高當成了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習慣于將高考的重要考點內容當做教學的中重點,抑制了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個體主觀性的發揮和對歷史知識客觀全面的掌握。另外學生將大量的時間用于對歷史知識機械性的記憶,并未深刻體會歷史背后的啟示意義,對學生的未來的發展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另外學生為了更好的應對高考,對于參與學校組織的歷史教學拓展活動的積極性較低,并且大多數學生學習時偏向于閉門造車,不愿意與其他學生溝通交流,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實質性的提高。
2.1 轉變教學理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歷史是一科具有較強理論性的學科,在高考體制的影響下,老師的教學工作始終圍繞提高學生的成績展開,傳授的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考試的重點,從而使得歷史教學變得枯燥乏味,造成了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僅停留在知識點的片面記憶和忽視的歷史背后的深刻內涵。另外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長期擔任教學的主導者,忽視了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發揮,極大的降低了的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得最終的歷史教學效果不盡人意[1]。因此,教學人員需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入手,更新教學的內容,引入一些當下世局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是時事熱點問題,例如在講學中美建交以及中美關系這段內容時,可以引入近期發生的中美貿易戰等熱點讓學生參與討論,從而活躍課堂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個體主動性的培養,給學生預留課后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如在教學百家學說之前讓學生講述預習中自身對于儒家思想的見解等,通過這種方式從而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生的習慣,改變一味由老師傳授知識的局面,充分發揮學生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2.2 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在教學改革背景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學生知識與能力培養的需要。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熱情與主動性,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歷史教師需摒棄傳統枯燥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認知方式和興趣特點入手,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方法創新。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補充課本中未涉及到的內容,通過圖片和音頻的形式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教師通過課件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能使學生快速抓住課堂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便于學生在課后的復習時更高效的鞏固所學的知識。另外還可以開展影視教學,在講解抗日戰爭的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播放相關題材的電影如《八佰》等,讓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的同時掌握歷史知識的要點,從而深刻感受歷史的背景,激發學生的對于教學內容的深思,從而培養學生歷史的拓展性思維。多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極大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并在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的同時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2.3 豐富教學實踐,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踐教學對于營造良好開放的學習氛圍,發揮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重視開展豐富的歷史實踐教學活動。教師可通過歷史改編話劇的形式進行教學,一方面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參與話劇的編排和人物表演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主動汲取相關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對于人物角色和事件背景的充分挖掘,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2]。另外老師還可以開展一些歷史辯論賽、歷史故事分享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的涉及面,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積累歷史知識的主觀意識。學生在歷史實踐教學活動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主動涉獵和積累相關歷史知識的習慣。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是教學改革效果的直觀反映,因此,為進一步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歷史教師需樹立現代化的教學觀念,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開展多樣化科學化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開展歷史教學實踐活動,鞏固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的同時,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效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加速歷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從而推動歷史教學改革走向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