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學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實驗中學 廣東 東莞 523840)
環境問題是當今威脅人類生存和危害地球生命的全球性問題。漫天的黃沙,如墨的污水,土地的日趨沙漠化,海平面的上升,物種的急劇喪失……大自然已經用無數觸目驚心的事實提醒人類:保護環境,保護自然,拯救地球,拯救人類!歷史學科的研究領域,不僅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等當今社會三大問題。歷史教育又具有研究過去,指導今天,反思歷史,端正現實的功能,這決定了歷史學科在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中能夠發揮獨特的優勢。因此我們應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本人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談了幾點認識。
1.1 通過講述歷史上的保護環境的事例及效果,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如講到《隋的統一與大運河》這一課時,我會講到“隋朝大運河的作用”這一環節,其中隋朝的大運河有一個作用就是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結合圖片展示)。我會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然后告訴學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注重環保意識,懂得順應自然規律,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
1.2 通過講述歷史上環境破壞的事例及后果,增強環保意識。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大自然不斷的索取上的。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不斷破壞著自然。由于人類對自然界過分索取,已頻頻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許多著名的古代文明,就是由于過度開發土地,導致自然環境迅速惡化,文明隨之衰落并最終毀滅的。
如講到《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這一課,我會講到張騫通西域的路線,而且會講到西域有個重要的古國是樓蘭古國,這時我會介紹樓蘭古國的情況:“朝貢不絕,商旅相繼”,“沃野千里,倉稼殷積,人民熾盛,牛馬千里”,這時我會問學生昔日絲綢之路上充滿生機的樓蘭古國為什么會只留下古城遺跡?學生思考回答后,我會告訴學生是由于植被遭到破壞、土地沙漠化,再加上人類無休止的戰爭,把原本就脆弱的生態徹底破壞,終被埋入漫漫黃沙。
教師不僅要挖掘、講述這些環保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去引導學生反思人類過去的行為及其影響,總結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上的經驗教訓,從而樹立自覺的環保意識和行為。
1.3 結合現實,結合國情,強化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結合現實、結合國情,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體會到環境問題的危機感、緊迫感,從而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覺保護環境。
例如我上《隋的統一與大運河》這課快要結束時,我給同學們來個課堂感悟:我們身邊就有一條河:東江河,這條河經過哪些村莊?你看,現在這條河為什么被污染這么厲害?要求學生思考,然后教師總結:原因很多種:跟附近的工廠多造成有關,也跟人們不愛護環境,亂掉垃圾的現象有關。目的是讓關注身邊的歷史,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滲透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例如我講到《秦統一中國》這課時,我會講到“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這一環節,對萬里長城的情況進行介紹,然后我會問學生曾經威武壯闊的長城為什么現在會變成一個斷垣殘壁的長城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人類沒有愛護好自然環境造成的。
于是接著我向學生聯系講述了觸目驚心的現實環境狀況:全國沙漠化面積153萬平方公里,超過耕地總面積,土地沙化仍在擴大;工業三廢污染不斷惡化;受污染農田面積逐年增加,大氣污染、水污染嚴重;物種喪失加劇……現實中的環境危機深深地震撼了學生們,他們認識到絕不能急功近利,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上的一時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涉及的知識面廣,因此,作為歷史老師要不斷學習,拓展知識視野,積極開展跨學科教學,平時多向地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老師請教探討,盡可能多地涉取這些學科與環保方面有關知識,這樣不但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我會根據課程的安排和教學目標的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要求同學們收集環保方面的材料,開展環保主題的手抄報、黑板報設計和專題報告、演講比賽、論文寫作比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教學活動,讓學生從中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增加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能力,從而自覺地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保護全球生態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關注環境問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能夠借鑒經驗、汲取教訓、增長智慧,從而指導現在,展望未來,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