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媛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第二幼兒園 河北 張家口 076250)
近年來,隨著教育整體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幼小銜接這個教育內容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也逐漸引起了學校及家長的普遍重視。如何做好學前教育改革,讓幼兒走出習慣的幼兒園環境,迅速地適應小學校園的學習氛圍,需要家園的共同協作。本文將從幼小銜接的現狀和家園合作的有效措施這兩大方面來探討如何有效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
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大部分家長競爭意識太過激烈,從小就渴望孩子快人一步。家長不斷地對幼兒園施壓,要求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才應該出現的知識內容。與此同時,社會上大部分私立幼兒園為了吸納幼兒學生,選擇迎合這些揠苗助長的家長們的需求。家長們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間接阻礙和私立幼兒園的利益迎合導致社會上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日趨嚴重。
2.1 生活、學習作息的不同。學生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小學與幼兒園生活作息上的區別。幼兒園是相對自由的空間,生活上更多是教師的協助與照顧,對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并不高。小學校園則有著嚴格的制度管理,固定的學習和生活作息。因為小學校園開始有了規則,這就要求小學生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能力,不能夠再像幼兒園階段那樣隨心所欲。甚至有的小學校園就開始支持學生住宿,從小學就開始鍛煉生活自理能力,這對心智各方面尚不成熟的兒童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挑戰。
2.2 教育性質、知識結構的不同。幼兒園屬于學前教育階段,并非義務教育,也不存在考試制度,所以幼兒園的學習內容、知識結構更偏向于認知類,大多數是和現實生活聯系相緊密的,知識結構也相對靈活,沒有具體的劃分,形式多樣,例如看圖識動物、捏橡皮泥等。而小學教育則是有具體學科的劃分,教學形式基本依托于課堂,學習氛圍相對嚴肅,學習內容也相對更加的復雜,更重要的是小學開始具有了考試制度,這肯定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克服壓力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3.1 家園合作進行作息調整。針對幼兒園和小學作息時間顯著不同的現實問題,家長與幼兒園應該通力合作調整幼兒的作息,使其更傾向于規律化。小學的時間管理相對于幼兒園是嚴格的,該幾點上課就幾點上課,規定的課程時間也是固定的。家長應協助幼兒園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尤其不要輕易地遲到和早退,不要讓幼兒對于規則的打破持有無所謂的態度。這里舉個具體的例子:協助幼兒園調整幼兒作息。家長可參照小學作息時間要求幼兒固定時間起床、吃飯和睡覺,培養健康的作息習慣,久而久之,幼兒便會具有強烈的時間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
3.2 家園合作促進自理能力的提升。進入到小學階段后,很多事情需要小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不再像幼兒園那樣可以隨時隨地的尋求老師的幫助。所以協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升也需要家長的協助,以保證屆時小學生沒有那么手足無措。例如可以針對家務活實行獎勵制度,倒不是期待小孩子能做多少事情,而是先培養其勞動意識。如洗一個碗給一顆糖果,拖一次地獎勵一個更大的棒棒糖,倒一次垃圾可以多看十分鐘動畫片,這些舉措都使幼兒在自愿主動的基礎上,逐漸地提高了自己的自理能力。
3.3 家園合作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低年齡段的孩子本就隨心所欲,難以控制,他們對規則并沒有很強烈的遵守意識,而小學校園比幼兒園多了更多的規章制度與約束,這給小學校園帶來了不少的管理難度。在此之前家長和幼兒園需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例如乘公交車要排隊,不可隨意插隊;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嘩;遵守交通規則,不亂穿馬路等等。社會規則的遵守必然對于小學校園規則的遵守起著良性的影響。
3.4 家園合作進行心理問題的解決。大多數幼兒在步入小學階段之前,都容易有膽怯、懼怕,甚至是抵觸心理,他們知道自己不會如在幼兒園中一般自由。那么就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去疏導幼兒的心理。家長平時可以多帶幼兒去小學校園看看,習慣小學校園氛圍,改變幼兒對小學的消極印象。幼兒園則可以多講述小學里發生的有趣的事情、舉辦的新穎的活動,以此來轉變幼兒針對小學校園的自我保護心理,引導幼兒期待并憧憬之后的小學生活。這些舉措可以使幼兒對于上小學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也就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到小學的銜接。
3.5 家園合作讓兒童學會自我保護。小學里雖然都是年齡不大的孩子,但同樣也存在著吵架打鬧的情況。這時候家長要教會幼兒學會自我保護,當然這在幼兒園階段也是很重要的。家長需要教育幼兒: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吃,同學對自己有肢體上的接觸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也是保證幼兒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中,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傷害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需要家長和幼兒園通力合作,不斷探索更為有效的途徑和措施,讓孩子生理和心理上能夠更好地從幼兒過渡到小學,才能夠保證學生今后學習過程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