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桐 任亞磊 東北大學體育部
體育產業作為一項綠色產業、益民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城市軟實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體育健身市場快速發展,群眾體育項目得到普及,體育消費日益活躍,多元融合發展模式雛形初現,初步形成了體育行業與其他產業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新經濟增長級。
一是體育領域經濟總量小,優質資源嚴重缺乏、體育項目拉動不強、產業鏈條不完整,結構不盡合理,尚未充分發揮出新興產業的潛力和優勢;二是市場主體培育力度不夠,缺乏具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企業和品牌產品;三是體育服務供給與城鄉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基礎條件薄弱,體育設施建設滯后,專業人才不足,市場機制、產業政策不完善;四是非公有制資本進入動力不強,市場中介組織發展緩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和產業規模;五是引導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尚未建立。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升運動項目的群眾參與度。普及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極拳、健身操、瑜伽、游泳等傳統體育項目,挖掘產業潛力。推動自行車、攀巖、輪滑、戶外拓展運動等戶外健身休閑項目,擴大消費人群;引導和支持體育企業提供更多更好滿足群眾體育消費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培育與延伸多元市場主體,推動體育產品制造、經營與服務。培育體育服務產業、健康管理產業、旅游產業,構建體育全產業鏈,促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招引培育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體育品牌公司區域總部和生產基地落戶我區;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提高體育產業發展質量[1]。
豐富球類、健美操、廣場舞等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積極開展跨區域體育交流,促進各類俱樂部、全民健身團體發展。依托區域文化旅游資源,舉辦體育文化旅游節、武術摔跤文化交流大會,自行車賽、登山、馬拉松、山地越野等大型體育賽事,將體育競賽表演業做強,戶外體育賽事做大,激活體驗經濟。推進賽事活動進景區進農村進社區,為產業發展培育商機。推動線上賽事、培訓,與線上經濟結合,打造新型體育產業模式。大力推進協會實體化,興辦各種健身俱樂部,舉辦賽事活動,活躍市場[2]。
以城市街道社區為核心,著力構建10分鐘日常健身圈,打造健身休閑業態。以市體育場、網球館、體育館為中心,利用生態資源布設系列健身項目,培育打造品牌健身休閑項目。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拳擊、散打、跆拳道、柔道、摔跤等職業俱樂部和培訓機構,品牌化發展。把摔跤體育品牌項目做大做強,建競技體育優勢項目隊伍,培養人才。大力塑造當地體育明星形象,利用名人效應推動優勢體育項目走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道路,形成強大的品牌產業,培育新的支柱產業。以資源稟賦為依托,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區域特色且可持續發展的體育產業品牌,創建產業示范點,推動體育產業長足發展[3]。
共享社會組織、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共服務場地設施。加強體育公園和健身步道建設。在新城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過程中規劃建設體育用地。引導和規范房地產開發商在新建小區建設小型化、多樣化的活動場地和健身設施。建議在城區內開發建設“燈光球場”,滿足大球項目體育夜生活消費的需求,有效推動體育消費[4]。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充分發揮協會、體育社團的力量,培訓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有效服務大眾。推動大中專院校和社會機構爭創體育行業國家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開展游泳救生員、健身教練、健美操、武術、乒乓球、網球、體育舞蹈等項目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培訓。創辦有資質的體育職業基地,培養體育專門職業技術人才,著力發展運動員經紀人、賽事組織、體育信息咨詢等中介服務業,培育一批運作規范、信譽好、競爭力強的體育中介服務機構[5]。
體育產業的發展占據體育事業中重要的一環,競技體育、社會體育等各個領域都離不開體育產業的支撐,而體育產業想協調發展需要做到培育市場主體,促進產業消費;加強賽事引領,拉動產業發展;強化品牌培育,放大產業效應;建設場地設施,夯實產業基礎;完善職業培訓,打造產業平臺,只有不斷在發展中改革創新,才能使我國體育產業形成可持續發展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