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杰
(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慧谷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00)
所謂“雙主體教學模式”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建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的師生交互主體關系。這種模式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交互主體、平等和諧的關系,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主體轉化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此,本文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為例,以落實雙主體教學模式為基準,運用情境教學、提問引導、互動引導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教學探討,其根本目的是激發自主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活力,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落實雙主體教學模式,其前提就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使其能夠自主、主動參與學習。為此,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直覺性的特點,關聯文本內容,設計真實的學習情境,在情境誘導中,調動學習積極性,引起情感共鳴,從而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雙主體教學。例如,在教學《我們關心天氣》科學內容時,旨在讓學生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能夠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創設情境,講解草船借鑒的故事,讓學生扮演周瑜、諸葛亮等人物,將這一故事進行充分演繹,在演的過程中,以故事為學習跳板,讓學生思考故事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引出天氣變化這一知識內容,使其初步感知天氣的重要性,從而激發自主學習興趣,讓學生就各類天氣現象、天氣符號等知識內容進行學習,然后,回歸生活實際,讓學生搜集一周內天氣情況變化,進行天氣預報播報,使其學會觀察天氣、了解天氣變化規律。通過情境設計,交流互動,提高主動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探索,構建雙主體教學模式。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在教學的時候,要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科學精神素養。也就是說,在落實雙主體教學模式的時候,可以以實驗教學環節為輔助,以問題做支架,在提問引導、互動交流的構成中,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鼓勵其進行自主實驗探究,培養科學探究能力,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混合與分離》科學內容時,旨在讓學生認識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能夠從多角度、多方式認識物體,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驗開展之前,可以記性拿給你設問引導,先展示日常生活中混合在一起的圖片,如“紅豆和小米、食鹽和沙子”然后以食鹽和沙子為素材,讓學生思考“如何將它們分離?”就這一問題進行交流互動:
生:沙子的顆粒比較大,可以用篩子進行分離。
生:可以將食鹽和沙子混合物放在水中進行分離。
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食鹽不見了怎么辦?水在實驗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以問題做實驗支架,開展分離食鹽和沙、分離沙和食鹽溶液的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就實驗步驟進行設計,在動手實踐中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進行分析。最后讓學生就此次實驗開展活動的參與感受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對此次實踐的認識。通過提問互動,在師生和諧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實驗探究素養,在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過程中,以實驗做輔助,以問題做支架,培養科學思維,提高科學素養,從而落實雙主體教學模式。
對于教育教學而言,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知識,站在科學視角,利用科學思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那么,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為落實雙主體教學,激活課堂活力,可以將教材資源與生活資源進行有機關聯,在知識整合的過程中,豐富學習內容,促進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科學內容時,旨在讓學生體驗空氣對生命、對生活的重要性,認識科學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的道理。為此,在教學之前,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微信平臺發放課前生活調查表,讓學生自主搜集有關人、動物、植物和空氣關系的資料(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影響資料),然后在上課的時候,以學生搜集的資料為輔助,開展課堂討論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搜集信心,討論空氣和我們人類、動物、植物有哪些關系?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活力,從而引出此次所學知識內容“空氣和我們的生活”引導其認識空氣具有無色、透明、無味、會流動、站空間、可壓縮、有質量等特征,認識空氣在生活、生命中存在的價值。最后,在布置課堂作業的時候,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以組為單位,引導其調查家庭里的空氣流通問題、大商場如何解決通風問題、城市空氣污染問題等,讓學生自由選擇調查題目,從科學的視角、運用科學知識進行問題分析,提高問題解決能力。通過生活資源的運用,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認識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能力,落實雙主體教學,促進高效學習。
小學科學課堂中雙主體教學模式的應用,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重視雙主體教學,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創設學習情境、提問引導、關聯生活等,激發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實驗探究能力,促進學以致用。在自主參與、主動探究、教師引導的過程中,實現高效教學,繼而發揮雙主體教學模式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