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利
(寧夏銀川市第六中學 寧夏 銀川 750000)
初中歷史是一門通過歷史資料講解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社會學科,在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歷史活動、事件、實證,需要學生通過初中歷史學習了解客觀世界的運動發(fā)展過程,能夠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時間、空間聯(lián)系并進行客觀、辯證的分析,對歷史事物進行深刻、全面的解讀,具有敘述歷史、形成歷史認知的能力。但是由于歷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著較大時間差距,學生常常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難以有效的理解歷史史料,更無法實現(xiàn)歷史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降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fā)展,就成為了一線歷史老師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的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具體的生動場景,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并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情境中去深刻理解知識內容,完成能力培養(yǎng),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引入情境教學,能夠有效化解歷史事件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差距,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喚醒情感體驗,對歷史背景的理解擁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使學生在學習和分析歷史事件、史料時能夠更加客觀、全面、深刻,提高了學習效果和質量。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生動、直觀、立體的優(yōu)勢,重現(xiàn)當時的歷史場景或引入相關的視頻教學資源,將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以歷史情境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如臨其境,拉近了歷史事件和學生的心靈距離,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同時也提升了歷史知識的生動性,使學生從真切的歷史情境中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時的社會背景,更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發(fā)生的起因、過程和影響,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比如學習“戊戌變法”這課時,老師可以課前準備關于“戊戌變法”的相關影視視頻來進行課堂導入,生動直觀立體的視頻資源很快集中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歷史情境中學生走進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戊戌變法的歷史原因、內容、影響和意義,同時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去積極的分析和探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使學生在歷史情境中輕松掌握了本課的知識內容,同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了辯證的、全面的去認識歷史。
學起于思,思則源于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的展開歷史知識的思考和探究。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使問題具有啟發(fā)性、挑戰(zhàn)性和深刻性,使學生在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展開大量的分析活動,使學生在問題研究中完成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從而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歷史分析能力,得到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fā)展。比如學習“新文化運動”這課時,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自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不斷地進行反抗和探索,那么先進的中國人使如何探索的?都有哪些階級參與進抗爭中?有分別提出了什么主張?結果怎樣?探索過程可以分為哪三個階段?又分別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在問題導學中展開自主學習與探究,邊解答問題邊對新文化運動進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使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增強了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1]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將生活經驗融入到歷史知識學習中,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展開互動交流,思維碰撞,并通過生動的思辨活動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辯證思維。以“一國兩制與統(tǒng)一大業(yè)”這課為例,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境,將香港、澳門、臺灣與大陸的關系以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進行類比,使學生從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風土習俗中體會到香港、澳門、臺灣殖民地回顧的特殊性,進而針對“一國兩制”展開思辨活動。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思維持續(xù)處于活躍狀態(tài),而生活情境則使學生走出思維常規(guī),更加多角度的去尋找論據展開深入分析,推動了辯證思維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初中歷史課堂引入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降低了歷史知識的理解難度,使學生在情境中擁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歷史,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實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