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雯 張 琳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 530222
瑤繡是瑤族傳統手工刺繡,是我國刺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研究瑤繡,為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提供了研究資料,對調查瑤繡歷史發展提供了史實依據。本文通過調查,期待為瑤繡創業創新發展道路貢獻思路。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作為純手工制作的工藝品,瑤繡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制作成本難以消減,手工制作速度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是瑤繡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瑤繡,傳承瑤繡文化,本次調查將圍繞廣西富川縣為代表冬梅瑤繡的發展歷史與轉型,進行調查以探索適合瑤繡的發展道路[2]。
調查主要采用了采訪調查和文獻調查兩種方式,力求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采訪調查:主要采訪了富川瑤繡的傳承人李冬梅,并且對她創辦的冬梅瑤繡有限公司進行觀摩,進一步了解瑤繡的發展狀況。
文獻調查:主要在知網查閱關于富川瑤繡的資料,并且也在百度搜索關于富川瑤繡的相關報道和文件,線下收集和整理各種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系統地分析研究和歸納總結。
冬梅瑤繡創始人是出生于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古城鎮茶源瑤村的李冬梅,出生于1964年,從小在瑤村長大的她深受長輩的影響,對瑤繡有著特殊的情感,1980年從高中畢業的李冬梅回家,一邊務農,一邊鉆研制作瑤繡。1995年,李冬梅到縣城經商,開始運用瑤繡制作商品出售,并創辦“冬梅瑤繡坊”。2013年3月,李冬梅在原來“冬梅瑤繡坊”的基礎上注冊了“廣西富川冬梅瑤繡有限公司”。冬梅瑤繡是基于傳統瑤繡文化特點和市場需求而提出來的瑤繡工藝,除傳統瑤繡工藝外,冬梅瑤繡創制了剪紙繡,斜針四十五度角刺繡,刺品顏色素雅更具立體感、真實美觀。冬梅瑤繡有限公司已由最初的個人經營作坊發展到現在十二個繡娘,固定繡娘兩人,兼職繡娘一百多人的瑤繡公司,應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現今卻面臨困境,主要問題在于冬梅瑤繡缺乏專業的管理團隊,人才和資金的支持[3]。
1.瑤繡傳承后繼無人。冬梅瑤繡有限公司規模小,雖然兼職繡娘一百多人,但固定繡娘僅有兩人,難以系統地傳承優秀的瑤繡工藝?,幚C來源于瑤族婦女,瑤繡水平參差不齊,多是利用農閑時間刺繡,沒有形成專門職業,年輕人對傳統瑤繡興趣不大,新繡娘培養效率低,前期投入高,回報慢,因此導致了瑤繡日益缺乏傳承人。
2.樣式乏陳。主要工藝除了傳統瑤繡技巧外,還有李冬梅創造的剪紙繡,斜針四十五度角刺繡,其樣式沒有太大變化,仍以傳統瑤繡為主,如八角花、太陽和月亮,整體顏色素雅,樣式缺乏創新。
3.工藝水平有待提高?,幚C非遺傳承人李冬梅女士說到,他們公司目前還停留在典型的傳統手工作坊,有典型的傳統手工作坊存在的問題——提取的染料有效成分含量低,品質不穩定,染液易受植物原料質量、水質、工匠技藝等因素的影響,產品染色后著色不均勻,牢度達不到認證標準等。
4.缺乏高端人才。一是缺乏設計人才,二是缺乏營銷管理人才。推陳出新和產品銷售獲得利益是一個公司得以存活的關鍵,冬梅瑤繡公司成員多是本地瑤族婦女,缺乏設計和管理經驗,公司所在地廣西富川縣地處山區,高端人才沒有在此就業的意愿,使得冬梅瑤繡發展陷入困境[4]。
5.受眾市場小。李冬梅女士說:“目前瑤繡的市場仍有90%在廣西,6%在全國,4%在國外”。作為廣西瑤繡的冬梅瑤繡,其市場消費者仍以廣西并且以瑤族為主。
6.缺乏宣傳與推廣。冬梅瑤繡作為地區文化企業的代表之一,其影響力僅局限于當地,在其他地方影響甚小,主要原因是缺乏宣傳。
面對發展困境,冬梅瑤繡公司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李冬梅女士把瑤繡的傳統特點和市場需求相結合,走大眾商品的道路,由于現代文化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審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瑤繡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把瑤繡圖案放在現代服飾上。冬梅瑤繡把瑤繡放入了旅游產品中,例如:瑤繡抱枕、布包、錢包、服裝、創意瑤繡畫和瑤繡特色禮品畫等旅游產品,設計推出了冬梅瑤繡禮品裝、冬梅瑤繡旅游裝、冬梅瑤繡特質裝和冬梅服飾裝四大系列。
不僅在產品上實現了創新,李冬梅女士還創新地吸收了蘇繡、湘繡的繡法,在工藝上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又在市場方面向高端市場進軍,意圖將瑤繡發展成高端的藝術收藏品。
除此之外還把傳統工藝與民間藥理相結合,冬梅瑤繡開發的“瑤族刺繡與瑤族中草藥配方結合的創意產品研發”項目,獲得國家文化部《2014年國家文化產業重點項目》,開發了瑤繡汽車掛墜等產品,掛墜具有提神醒腦的功能;“清新瑤繡畫”則有凈化室內空氣的功能,天然環保無毒。這是冬梅瑤繡公司做出的企業轉型探索,但由于缺乏高端人才、融資困難等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所以冬梅瑤繡未能徹底實現轉型[5]。
首先,自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后,各級政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持力度,冬梅瑤繡公司應密切聯系政府,爭取獲得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當地政府也要落實文件保護民族文化精神,制定政策并確保資金能夠準時到位,從而助力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政府應當為當地的文化做出合理規劃投資分配、人才培養、對傳統文化各方面的深入挖掘和材料整理,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打造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政府要切實地從“復興中華傳統工藝”為目標,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文化自信”“文化認同”的號召,在全社會形成傳承傳統文化的良好風尚。
其次,密切公司與潛在傳承人的聯系,提升繡娘的技藝。冬梅瑤繡可以與當地學校或高校合進行作,開展“瑤繡進校園”活動,即能在學校宣傳和推廣瑤繡,讓學生了解瑤繡的文化,又能培養學生對瑤繡的興趣,為瑤繡發展潛在的傳承人和招納高端人才;同時要規范冬梅瑤繡的專業性,歸納整合冬梅瑤繡知識,并教授給繡娘,使其更深入學習瑤繡,開展刺繡交流會,與同行交流經驗,借鑒其他刺繡的繡法并進行自我創新,使自身更加專業化和職業化。
最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大對產品的宣傳力度。牢牢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和“互聯網+”政策帶來的便利,對內要運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向民眾介紹瑤繡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瑤繡,對外要積極搶占國外市場,特別是與廣西較近的東盟國家,借助東盟博覽會等平臺不斷向外宣傳與推廣,讓瑤繡走出國門,走得更穩。
瑤繡的屬于民族的文化遺產,與其他刺繡存在許多不同之處,正是這些不同的特色,讓瑤繡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把瑤繡從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轉變,擴大市場輻射范圍,加大對瑤繡的發展力度。繡娘的培養難度大,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作為傳統的工藝大師,把產品銷往國外則需要專業的營銷團隊和管理人才,富川地處偏遠的山區地區,人才流失嚴重,難以招聘人才。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作為傳承人的李冬梅女士則表示發展民族的東西需要具有極大的耐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