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燕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 530222
富川瑤繡不僅具有色彩鮮艷而雅樸、構圖清晰多變、圖案豐富等藝術特色,還具有富川獨特的人文地域特點,直觀地反映了富川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特色,是極具特色的藝術瑰寶。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種文化的沖擊,作為民族工藝的瑤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在傳承與發展上都面臨著新的危機。本文探討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其中,對其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深入研究。
2004年,瑤繡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富川瑤繡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以前單一的傳統繡品轉變為了高級工藝品。以李冬梅等為代表的傳承人的思想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不再是死板的“照抄照搬”。例如:“李冬梅以瑤族傳統工藝和瑤族民間藥理相結合,開發出了具有提神作用的瑤繡汽車掛墜、有安眠作用的枕頭、有藥香除味的清新瑤繡畫等瑤繡衍生品”[1]。2013年3月,李冬梅老師在富川成立了專注于瑤繡發展、打造瑤繡品牌的新型企業—廣西富川冬梅瑤繡有限公司,帶動瑤繡的發展;2015年12月,富川200多件“瑤繡”產品更是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推薦并訂購,裝飾在筆記本封面上,用于聯合國中國代表處辦公用品,還成為聯合國贈送各國官員的禮品[2];2018年富川瑤族織錦技藝入選廣西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幾年來富川瑤繡雖然得到了進步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富川瑤繡未來的發展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民族文化正受著現代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雙重沖擊。人們的審美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傳統的民族文化不再滿足于現代人的追求。外來文化流入中國并與傳統的民族文化發生碰撞。作為傳統民族產品的瑤繡在傳統民族文化環境喪失的情況下失去了生存環境的依附,發展舉步維艱。比如在富川的一些民俗活動中瑤繡的出現率越來越低,富川一個退休老教師提及到:“在他們鎮上舉辦的火炮節以前都會穿著瑤繡服裝進行槍炮等活動,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氛圍,但近幾年來,人們都是穿著自己的常服。”而且由于普通話的推廣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輩的基本不會瑤族方言,在這樣一個缺乏民族氛圍的環境下,瑤繡的發展可謂是任重道遠。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工藝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現在很多當代年輕人缺乏對傳統工藝的興趣和對民族工藝的保護意識不強,以至于出現了很多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繼承家族手藝的現象,導致了民間工藝傳承人年齡階段偏大,傳承人缺乏及高齡化,而且富川現在會瑤繡的年輕人不多,大多數是留守在家的家庭婦女會做一些瑤繡去貼補家用,而老一輩的傳承人屈指可數,這對于富川瑤繡的傳承與發展來說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李冬梅老師是廣西區工藝大師代表之一,她為富川瑤繡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成立了廣西富川冬梅瑤繡有限公司,可以說是富川瑤繡的“活招牌”,李冬梅老師說:“目前瑤繡的市場有90%在廣西,6%在全國,4%國外”。雖然富川瑤繡近幾年得到了發展,但依然處于中低端市場并且所占份額少,多數是博物館收藏品,一部分作為旅游產品,少量為民俗活動提供產品。究其原因在于:首先,富川的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夠完善,對多媒體運用不足;其次,是產品過于民族化,不符合當下的審美需要,多局限于本民族原有的刺繡型日用品;第三是產品形式單一,多為本民族延用的服裝、香包、掛飾,并未根據當代人的使用需求設計。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強調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3]。
現在富川對于瑤繡的傳承大部分依然是口口相傳、手把手教的方式。雖然,富川有在賀州學院等學校開設教授瑤繡的相關課程,但線下教學存在效率低、時間受限等弊端。可以通過“瑤繡+科技”的模式打破傳統傳承方式。一是利用微課、慕課等平臺將瑤繡的技術用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形成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使得瑤繡技藝的傳承科技化、動態化;二是利用電腦編程將瑤繡的針法、配色、圖案等記錄下來,使得瑤繡的傳承更加生動形象;三是利用VR技術和3D模擬技術讓人們真切的感受瑤繡的魅力。所以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更有利于傳承人才的培養。
富川以前的宣傳方式單一且多為實地開展活動宣傳,一方面受地域限制,宣傳范圍小;另一方面宣傳效果不顯著。其雖然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百名工藝大師進校園”等活動,但由于受到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而缺少城市社區的宣傳,且宣傳范圍小。針對這方面的問題可以與當地相關文化單位聯合利用微信平臺開通公眾號或小程序、設立網頁等方式進行宣傳或創建一個類似微博的關于瑤繡的交流互動網絡平臺,讓更多人一起討論或展示自己的作品。
目前,富川瑤繡的文化產品市場并未得到充分開發,市場多受限于線下的局部市場,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且目前富川瑤繡在開拓市場上實體店居多,在淘寶、唯品會等用戶量大的線上平臺并沒有搜索到有關于富川瑤繡的商店。而互聯網市場的開拓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解決了地域流動問題,打破了傳統購物的局限,交易可以隨時隨地的發生。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較2018年底增長1.00億,占網民整體的78.6%[4]。當下,在“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給富川瑤繡市場的開拓提供了一個機遇。2019年中國61.6%的線上消費者選擇電商平臺進行消費,35.3%選擇品牌官網,而選擇“小程序”和“微商代購”的線上消費者占比相差極小,分別為13%和12.9%[5]。鑒于線上平臺的優勢,瑤繡在新媒體環境下應運行O2O模式,合理開發線上線下市場,才能適應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得以生存發展;其次,富川可以利用“互聯網+”搭乘“一帶一路”快車為瑤繡的發展開拓新市場,“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覆蓋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6]。因此,瑤繡可以緊跟國家政策向國內外發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經濟大走廊中展示瑤繡的魅力。
富川瑤繡在開發和推廣上依然存在瓶頸,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重視起來并抓住“互聯網+”的機遇,積極加大對瑤繡的開發與推廣,進一步提高瑤繡的知名度,完善瑤繡目前發展的不足,做到加大對瑤繡傳承人才的培養;重點扶持相關的產業;培育和打造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產業,使之帶動富川的經濟,進而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