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麗梅 王 林 蔣雨彤

短視頻一刷一整天,打游戲只有開始沒有結束,甚至還偷用父母的手機用天價打賞主播或購買游戲裝備,關于未成年人上網成癮與防止沉迷的博弈由來已久,監管部門屢屢“重拳出擊”,“網癮少年”也在不停地掙扎。此類問題在2021 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成為諸多與會大咖關注的重點。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表示,目前,青少年模式已是各大平臺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實踐的標配。不過,在青少年模式下,個別平臺因內容貧乏甚至過度低幼化,引來了一些質疑。在網絡防沉迷方面,監管部門和相關平臺在持續“加碼”。今年8 月30 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提出,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 時至21 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 小時服務。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張毅君表示,這一新規被稱為“史上最嚴防沉迷規定”,將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新規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防沉迷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想要達到防沉迷的目標任重道遠。他建議,從這幾方面著手:一是企業要以最大的誠意展現自身的責任,不能應付差事,更不能陽奉陰違;二是相關平臺盡快接入國家實名認證系統并盡快完成認證;三是有條件的企業在符合國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高級的識別系統,例如人臉識別等生物技術的識別,進一步提高防沉迷技術的應用效率。
除了游戲,短視頻也讓未成年人沉迷。互聯網平臺提供健康、優質的內容尤為重要。鈦媒體集團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趙何娟表示,因為未成年人的判斷力總體比較弱,平臺需要更主動地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不管是平臺的研發,還是內容方面,互聯網企業需要進行“自我修煉”,規范發展與明晰邊界。
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余建軍表示,“互聯網世界的信息浩如煙海,讓優秀的內容如好種子茁壯生長的同時,還需要‘清理雜草、清除蟲害’,這就需要制度到位、責任到崗、措施提效。”余建軍說,企業做好“斷舍離”,嚴守內容關口,互聯網企業要做精神食糧,而不是精神鴉片,讓人向上,而不是上癮。
解決“熊孩子”沉迷網絡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張毅君認為,家長要承擔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的第一責任,學校要發揮主陣地的作用,行業需加快推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訓課程的普及;政府在不斷完善相關法律與制度保障機制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推進規則細化;還可以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構建網絡素養教育生態系統和未成年人安全防護網。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陳剛表示,因為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不夠強,需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提供更多的法律指導,從而更好地保護他們的權益。郭凱天表示,為未成年人構筑安全健康適齡的網絡環境,不是將他們與網絡隔絕開來。網絡中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應平衡未成年人數字權益的發展,特別是正視未成年人的自主性。提供有質量的網絡素養教育,讓科技幫助未成年人成長。新修訂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明確規定,鼓勵和支持適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點的網絡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研發生產和使用。
9 月24 日晚,騰訊游戲、網易游戲分別發布了“十一”假期未成年人限玩游戲的通知,明確規定了9 月26 日(周日)、10 月9 日(周六)是未成年人的禁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