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濰坊市政府性投資審計中心,山東濰坊 261031)
建筑工程產業發展迅速,單一造價管理軟件和工作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因此如何提升項目工程造價管理效率是建筑管理者和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只有加大對相關技術的投入,重視工程造價的重要性,才能實現縮短項目周期的目的。從這一層面來講,BIM 技術的應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程造價從本質上講就是指在整個施工項目的全過程,依據客觀規律對成本投入進行統計和管理,保證投資的最大回報率,合理將資金分配到各個環節,并且逐漸顯露出大額性、差異性、多層次、范圍廣、主體雜的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成本預算;②工程量統計;③工程費用監督。各個參建方加強信息溝通交流,準確做出基礎報價,促進工作協調運轉,強化施工圖預算,實現勞務和物資合理分配利用,盡量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同時,降低員工成本、物資成本、機械成本,從而獲得企業利潤最大化。
BIM 技術也被稱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1]。應用參數化手段來表示建筑物層次、外觀、構件,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在工程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使用三維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傳統建筑文件,利用軟件繪圖,比如大樣詳圖、立面圖、獨立項目的剖面圖等,消除溝通上的偏差,最終建造完成后的效果,更加直觀地展現施工過程,使建筑工程擁有可視化的功能,方便管理者全方位了解工程現場進度情況。
從建筑工程造價的基本內容中可以看出,造價項目涉及的范圍廣,造價過程復雜,一般涵蓋:
(1)決策階段,對項目進行經濟評價,編制建筑項目可行性報告,對項目全周期進行估算和概算。
(2)設計階段,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與項目預算進行編審,在特點領域(獨立項目)進行限額設計。
(3)交易階段,即審核標底,對工程量清單進行測量,編制投標報價,并對工程價款進行審核與簽訂。
(4)施工環節,做好現場管理,對施工價款進行變更與調整,如果出現索賠,應該對費用進行精準核算。
(5)竣工階段,核查工程保險理賠,編制竣工結算報告。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施工單位沒有統一的數據平臺,造價信息不能及時公布和共享,強弱電、暖通、消防、照明等階段的成本利用和造價審核都是獨立的,工程變更情況復雜,人工統計和核算難免會出現錯誤,局限性明顯[2]。
為了探究BIM 技術在施工造價中的應用,筆者以DC 項目為例,從全面造價管理的角度出發,對項目成本進行全面核算。該項目建筑面積158610m2,結構形式為框剪結構,部分設計指標如表1 所示。

表1 DC 項目部分設計指標
在項目設計階段,技術人員著眼于實際,計算出施工圖預算,并將傳統二維平面圖逐漸過渡到3D 模型和4D 模型,通過BIM模型計劃現場部署方案,核算基坑開挖,核算土方平衡方案,將工程量統計信息與模型更新處理同步進行,對不同階段工程量的變更進行統計,實現項目造價管理可視化,做好資金計劃編制與控制。根據不同部分造價情況合理編寫現金流量表、施工人員分配表、材料機械使用表、資源配置計劃表等,反映不同部位工程量信息。并且在招投標階段,BIM 技術應用可以復核驗證該工程量清單,充分發揮該項技術的自動算量功能,獲取最新價格信息,編制精度更高的造價數據,降低招標風險,保證招標控制價的有效性,規避報價分析時間不充分的情況,擴充分析單價構成時間。
管理者利用BIM 技術對工程造價進行動態監控,通過贏得值法,結合BIM-5D 模型來分析成本偏差,更新處理各個環節的造價信息,如果成本超出預警線,系統會自動提醒,之后技術人員再次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將成本控制和進度聯合執行,分析偏差原因。具體操作為:
(1)對累計資源情況進行統計,查詢模型的參數信息,在BIM模型的支持下查詢不同部位、不同項目的領料信息、用料信息、剩料信息,加強項目的變更管理,對施工材料進行聯合糾偏,將成本造價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如各施工過程成本消耗過快或者出現其他異常情況,及時做出檢查和整改措施。
(2)可以對工程量、工程進度進行數據化的對比分析,在傳統施工造價管理過程中,造價審核和成本記錄的方式較為落后,成本計算和分析容易出現偏差,在DC 項目施工中,可以通過數字化和可視化優勢,將預算與實際偏差降到最低,比如在計量單位環節中,傳統人工方式測算出的磚墻面工程量為94.58m2,BIM 技術測算出的92.35m2,而實際的磚墻面工程量為91.52m2,其中兩種方式與實際的差額分別是+3.06m2、+0.83m2,誤差率分別為3.34%、0.90%,由此可見,BIM 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施工核算誤差。
(3)分析項目成本數據,并探討成本動態趨勢,利用BIM 模型,得出造價成本的走向規律,并與預算進行差值排查,結合造價偏差和完工偏差計算法,根據公式:

其中:EAC(完工估算)=累計值(ACWP)+[(BAC-BCWP)/績效指數]
之后計算造價偏差,計算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造價偏差計算結果
從表2 中的數據可以得出,在施工過程中的各個項目,管理者和部門負責人可以通過BIM 可視化、數據化特點,對實際施工成本造價與預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完工預算和造價偏差,可以發現從整體上看在3—8 月期間,造價偏差的浮動是存在的,這是因為造價管理者可以實時根據施工情況和成本使用情況來靈活調動資金管理,采用控制措施,找出成本耗費的根本原因,并且在該項技術的應用下,造價偏差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并且在8月造價偏差為復數,即實際造價成本要低于施工前預算,切實實現造價控制目標。
在竣工環節,主要利用BIM 技術中的追溯功能,即對差異化數據進行逐層追究,避免“描述不清”,降低進度風險,減小索賠難度[3]。比如在DC 項目竣工階段,總費用和預算費用的對比如表3 所示。

表3 DC 項目總費用和預算費用對比
從表3 可以看出,在本次施工項目中,工程總造價比預算金額提升187.93 萬元,其中照明工程、消防工程、給排水工程成本呈現節約狀態,造價人員對偏差進行追溯,發現是因為在BIM 技術的應用下,減少了一定的夜間人員利用數量,因此節約了部分人工費和機械費。其次在其他項目中造價超標,主要是因為基礎建材(鋼架、水泥、混凝土)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提升,該種市場原因具有一定不可抗力性,因此此類偏差的存在屬于正常現象。
在工程造價管理中,通過三維動態模擬技術可以考量資源配置是否妥當,在招投標過程中可以對施工單位資質和綜合實力作出準確判斷,控制計劃投資額,優化工程計量,真正實現限額領料,根據材料消耗量標準,避免傳統工作模式中的經驗領料弊端。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工作中應該將BIM 技術應用到建筑項目的全過程,將實際施工成本造價與預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完工預算和造價偏差,加強項目的變更管理,將成本造價控制在合理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