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智勇
【摘要】語文教學是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出發,但在實際課堂中仍存在著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的現象,教師采用費時費力且缺實效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文章聚焦“愛種子”互動課堂有效教學方法的構建,巧設支架,化難為易,通過扎實有效的知識技能訓練,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關鍵詞】巧用;“支架”;提高;愛種子;實效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指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愛種子”語文教學正是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出發,著眼于學生的語文基本知識習得和技能形成,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鑒賞和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因此,在平臺資源中,更多的是為學生搭建支架,通過支架逐步將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沿著堅實的支架不斷攀爬,尋找自己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與方向,那應該如何設好“支架”,以提高“愛種子”互動探究課堂的實效,本人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1課《十六年前的回憶》互動探究課堂為例,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
一、影音式支架,提升感知語文的能力
部編版的語文課文所涉及到的內容有不少是一些抽象的,學生根本沒有見過或聽過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式的接受,費時費力,課堂還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愛種子”教學平臺這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便利且更具個性化的資源,而平臺中的影音資源讓學生感覺猶如進入了電影院,有聲音,有圖像,一節課下來學生印象深刻,課堂注意力也能很好的集中。
例如鄧老師在《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互動探究課中,播放(播放歌曲《五月的鮮花》)當這優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響起,你是否想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為我們開創的?第四組課文為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幅幅難忘的歷史畫面,帶我們一起去緬懷革命先輩。通過這樣的影音支架構建,建立立體化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感知,將學生帶到課文的情景中來,這樣對課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填空式支架,提升品味語文的能力
填空式支架就是老師在教學任務之前,進行舉例之后學生是否能在例子當中進行舉一反三的思考從而引向學生所需要接受與學習的新知識。如在課堂中:
【活動二】梳理與感知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十六年前的回憶》作者是李星華,課文采用了 倒敘? 的敘述方式,按照 被捕前、 被捕時 、 法庭上 、被害后 的順序來展開敘述,主要寫了四件事:1.被捕前堅持工作2.被捕時處變不驚 3.法庭上鎮定沉著4.被害后全家沉痛。
在本環節中,老師架設支架:通過邊讀邊了解,注意敘述方式,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娜些事情的過程,通過填空式支架,先扶后放,品詞讀句,使學生提升品味語文的能力。
三、問題式支架,提升探究語文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式支架是最常見也是最為多用的支架之一。它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適時地提供問題支架,給學生提供思考的角度與方法,以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等。如我校鄧老師在《十六年前的回憶》互動探究課中給學生搭建了這樣一個支架:
學生交流: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李大釗的外貌、神態、言行的語句讀讀,想一想你能從中體會到李大釗的什么品格?和同學交流一下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認為李大釗是一個_____________的人。我是從李大釗的____________(哪件事 )體會到的。從他的____________(什么描寫)看出李大釗____________的品格,由此我想到____________教師的這個問題式支架是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有啟發性的提問,通過問題式支架,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獲得成功的體驗,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去完成之后更加具有挑戰的任務與問題,從而提升學生探究語文的能力。
四、范例式支架,提升表達語文的能力
在“愛種子”互動探究過程中,我們平臺中常常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引導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范例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模式,有些課文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只能借助于典型的例子。而日常的語文基礎訓練需要范例式支架,通過范例學生可以按照例句進行說話練習,可以按照例句完成填空,最后教師讓學生總結出這節課學習的方法,歸納出學習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向正向進行。如互動課堂中:
【活動三】閱讀與鑒賞 :
回顧片段,體會對比描寫的反襯作用。
1.引出問題:請你默讀“被捕前”、“被捕時”這兩部分的內容,找找有關對比描寫的句子,并想一想這樣寫的作用?
(1)父親前后態度的對比。
(提示:把父親燒文件“我”提出問題時的態度,與父親平時對“我”耐心的態度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到父親前后態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親忠于革命的精神。)
(2)面對敵人,“我”與父親的態度對比。
(提示:“我”是瞪著眼、十分恐懼,父親是“不慌不忙”、“保持嚴峻的態度”,顯得十分沉著、平和,反襯出父親為革命事業早已做好各種準備。)
(3)把父親與敵人的行為進行對比。
(提示:“沉重的皮鞋聲”和“粗暴的吼聲”、“一擁而入”、“擠滿”、“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滿臉橫肉”、“冷笑”、“搜了一遍”……可以體會出敵人的兇狠殘暴,從反面襯托出李大釗沉著、機智、臨危不懼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李大釗對敵人的極度的蔑視。)
范例式支架的搭建,使抽象變得具體,使零散變得集中,把難度降低,把知識聚焦,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快感,從而提升語文表達的能力。
五、拓展式支架,提升實踐語文的能力
課堂上的“學”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用”,單一的教學形式已不足以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與此同時,在交流、談話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之上來進行更深一層的知識建構。因此,在課堂中,我們可以構建“拓展式支架”去提升學生實踐語文的能力。如課堂中:
【活動四】拓展與延伸:
1.自讀“閱讀鏈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找出描寫董存瑞的語言、行動等描寫,和同學交流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聽讀劉胡蘭的故事,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跡。
3.讀葉挺將軍的《囚歌》,了解葉挺將軍的生平,以及感受這首詩歌熾烈豪邁的革命精神。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而通過搭建拓展式支架,張弛有度的幫扶,為學生指引了探究的方向,規范了語言的表達,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也讓學生拓展了知識, 使學生從“學”過渡到“用”,提升了語文實踐能力。
實踐證明,在“愛種子”互動課堂建立適合學生發展的支架,充分顯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提升了課堂實效,小支架,作用大。當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真正的教育不是在每節課當中盡可能多的教給學生知識,而是要教給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在學生獲得一定的能力之后,在課堂中教師要選擇在適當的時機下漸漸撤除“支架”,也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走路,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有效學習,在支架、模式指導下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愛種子教學指導手冊:18
[2]劉杰.支架式教學模式與課堂教學[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