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玲玲 (信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464000)
民間故事中的“傻子”母題探析
顧玲玲 (信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464000)
以“傻子”為母題的民間故事在我國民間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些傻子的言行雖然可笑可嘆,但他們都有著“大智若愚”的智慧和一些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在關(guān)于傻子的民間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蘊。
民間故事;“傻子”母題;哲學意蘊
傻子,通常指那些智力低下、邏輯混亂、語無倫次或行為怪異的人。在民間流傳著大量關(guān)于“傻子”的故事和傳說,是一定地域文化的重要構(gòu)成,大多數(shù)故事內(nèi)容令人忍俊不禁、啞然失笑。丁乃通,著名學者、英國文學教授、民間文藝學家,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按照“AT分類法”將1966年以前的中國民間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歸納出共148種關(guān)于傻子的故事類型,并將其歸入民間故事中的笑話一類。在民間故事中,一部分傻子的言行雖然可笑可嘆,但是其中卻蘊含著“大智若愚”的智慧和一些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這些故事中的主角共同點是:心地純真善良,但是由于性子直、認死理、不懂得人情世故、道理變通,從而好心辦了壞事,最終惹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本文試從分析傻子的類型入手,探析在這一類民間故事中蘊含的哲學意蘊和現(xiàn)實啟發(fā)意義。
傻子由于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而導致說錯話,做錯事,惹出了很多笑話。
例如故事《賣餅》里提到的:有一位娘親做了一籃子餅,讓兒子拿出去全部賣完再回來。臨出門前再三囑咐:“兩個銅板一個餅。如果有人要一個銅板買你兩個,你告訴他我寧愿自己吃掉。”兒子拎了一籃餅去了。到了街上,籃子剛放落,有人來問了:“你這餅怎么賣?”“兩個銅板一個。”“一個銅板兩個賣不賣?”“不賣,我寧愿自己吃掉。”說著,兒子把一個餅放進嘴里。又來了一個人,問:“餅怎么賣?”“兩個銅板一個。”“一個銅板兩個賣不賣?”“不賣,我寧愿自己吃掉。”說著又把一個餅放進嘴里。就這樣,不到半天時間,兒子把一籃餅全吃了。最后,兒子拎著空空的籃子回到了家,娘親見了一把將兒子抱進懷里,高興地說 :“兒子真聰明,不一會兒就把餅全賣完了。”兒子說:“不,我全吃了。”“什么,全吃了?”“是的,你不是說兩個銅板一個餅,一個銅板賣兩個,不賣,我寧愿自己吃掉。人家都說一個銅板買兩個,所以我就吃了。” 再如故事《拔牙》:傻子看到集市上有個招牌:“請君拔牙,每次一文錢。”他就去牙醫(yī)那里要求把自己的牙全部拔掉,以為每拔一次都會給他那么多錢。
故事中的“傻子們”仿佛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在那世界里可以自由自在、可以天馬行空但是必須要完全屬于自己。因此他們由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會經(jīng)常不分場合、不明就里地做出一些看似荒唐甚至脫離現(xiàn)實的可笑的事情。
例如,傻子把屋子燒掉來趕走害蟲;傻子看見地上有裂縫,就想用芝麻油或是奶油把它堵上;或者是傻子的妻子讓他把一件東西(常常是布)賣給一個壯實的、面目和善的或是看上去令人相信的人,他就把東西真心誠意地賣給了一個稻草人或是廟里的一個神像。
傻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在民間流傳深遠,除了它們具有令人捧腹一笑、給人提供消遣的作用以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寄寓了廣大普通民眾的樸素的價值觀念。正如德國現(xiàn)象學大師莫里茨?蓋格爾所說:“審美的東西并不純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質(zhì)之中的至關(guān)重要的生命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容所構(gòu)成的。” 在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所說的俗語“傻人有傻福”、“吃一塹,長一智”也正反應出這個道理。
民眾創(chuàng)造了傻子這一人物類型,并不是僅僅將他們作為茶余飯后的笑料,更是在他們身上寄托了對這個世界的公正平衡的心理訴求。傻子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從中折射出擁有話語權(quán)的上層社會或是“聰明人”的愚昧和他們所缺失的一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而這些智慧和優(yōu)秀品質(zhì)卻恰恰是這些不被社會所接納和認可的“傻子”們所具備的:
現(xiàn)實社會的殘酷性,使人們都變得學會虛偽和偽裝,唯獨傻子例外。他們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拐彎抹角,真誠地對待一切人和事。但是傻子往往會真誠地過了頭,而屢屢成為人們戲謔的對象。
例如:傻子在路上遇到了一群野鴨,一個無賴說野鴨是他的,傻子就付給他一大筆錢買下來,可是當傻子吆喝它們跟他一起回家時,它們?nèi)硷w了。再如,在民間普遍流行的“傻姑爺”故事中,其中有一類是“三姑爺拜壽型”。“故事中的三姑爺多是不識字的莊稼人,被丈人家視為‘愚呆’之人,但他卻在丈人的壽宴上以大實話入詩,把有錢有勢的財主、官僚、文人及他們推崇的封建禮教戲弄得一無是處,丑態(tài)畢現(xiàn)。”
傻子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良。他們有著孩童般單純的心靈,不求回報地對待人和事物。但是他們的善良往往用錯了地方,或是遭到“聰明人”的戲弄而成了他們眼中的傻瓜。
如傻子看見石頭或樹,擔心它們冷,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他們披上;傻子集市上買回一只螃蟹或大白鵝,一路上總在擔心是不是渴了到家后會不會渴死,然后十分“好心地”把它們放進小河里讓它們洗澡、讓它們喝水,結(jié)果竹籃打水一場空,螃蟹和大白鵝都鉆入水中游走了。
正常人能看清對象、認清環(huán)境,但傻子行善是不分對象的,因而造成了“好心沒有好報”的后果。但是有時候,傻子的善良也會收獲到好的結(jié)果。例如在滿族民間故事《扇子參》中,憨厚老實的郎傻子三番五次地放走了人參姑娘,氣倒了他阿瑪。不就阿瑪就死了,這時人參姑娘表示愿意嫁給郎傻子,給死去的阿瑪當兒媳婦。郎傻子要去送阿瑪骨殖,人參姑娘交給了他一把扇子,讓他打開扇子就能看見她。郎傻子在路上受到壞人的蠱惑,把扇子的秘密說了出來,扇子被壞人搶走了,扇子里掉出來的人參娃娃也被摔死了。故事的最后,人參姑娘帶著他們的兒女跋山涉水地回到家鄉(xiāng)與郎傻子團聚了,全家人又回到了森林,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傻子的善良終于得到了好的回報,這對民眾的心理也是個極大的安慰。可見,不管怎么樣,傻子的善心都是有他應該肯定的積極因素和正面效應的。
傻子的言行之所以引人發(fā)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似乎是活在自己的理想的世界里,無視現(xiàn)實社會的行為準則,完全按照他們自己的理想或幻想做事。許多民間故事中都敘述了傻子坐在雞蛋上企圖孵出小雞;傻瓜栽種炒熟的種子,希望長出樹苗;傻子站在鏡子前面想看自己是怎樣睡去的……其可笑的來源就在于傻子的行為違背了常規(guī),不符合生活常理,是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傻子的行為具有超脫現(xiàn)實的理想精神,映照出現(xiàn)是社會中人們的困頓和現(xiàn)實目的的渺小。人們雖然可以嘲笑傻子說話和行為的荒唐,但局限于功利目的狹窄圈套的常人也許收獲的僅是小小的芝麻,但失去的可能是大大的智慧。維爾族的阿凡提是公認的智者,卻也常常用一些愚笨的辦法解決問題,他的所作所為超脫了凡間聰明人對實際利害的算計,而表現(xiàn)出一種非功利的從容態(tài)度,這正是大眾人生所普遍缺乏的理想精神。非功利的超脫,這正是一種人類應該永遠追求的精神,但生活于現(xiàn)實中的人們卻常常忘記它。因此,傻子故事似乎總在印證著一種“大智若愚” 的人生境界。
“傻子”母題是民間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成為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啟發(fā)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的誕生。在魯迅的《狂人日記》中,“傻子式”的狂人看出了萬惡的封建社會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喊出了沖破舊社會牢籠的呼聲。在阿來的《塵埃落定》中,人人眼中的“傻子”少爺在宗教、戰(zhàn)爭等重大事情上也表現(xiàn)出了超越常人的智慧,有著超凡的預見能力,正是他見證了土司制度的衰敗。韓少功筆下的丙崽,遲子建筆下的大魯和二魯,蘇童筆下的演義,都是常人眼中的傻子。他們與人交流時不會像常人那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欲望,甚至只能說出簡單的幾個字,但作家卻讓他們的思想和意識通過自言自語的形式得以發(fā)泄,通過他們的自言自語揭露了人性乃至一切社會丑陋現(xiàn)象的真面目。
“傻子”是民間文學中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母題,它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其中閃耀著民眾智慧的光芒,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也以一種極度夸張和搞笑的形式蘊含著獨特的審美意蘊。
[1]王明霞.“智者”還是“愚人”——簡析艾薩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爾》[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6 (4).
[2]向沁.淺談民間敘事中傻女婿藝術(shù)形象的可愛因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3]張艷玲.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中的傻子形象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第22 卷第6期,2007(6).
[4]梁祖慶 程麗蓉.傻子的漢化智慧與接受誤讀[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5]肖治華.新時期中期后小說中傻子形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3).
[6][美]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孟慧英 董曉萍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