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仙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語文必修上第七單元第一篇,本單元所選的三篇現代文都是抒情性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獨特的心境,體會作者的情態與情趣。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寫景抒情散文。本文通過對“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秋雨的涼意、秋棗的色彩”等畫面的描寫,表現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贊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發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郁、冷清的情懷。整體而言,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學習本文可以逐漸提高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藝術之美。
二、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根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特點,他們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散文鑒賞能力。他們初中時學過朱自清的《春》等散文,進行過初步的鑒賞,但是鑒賞往往只停留在語言、意境的淺層面。這對于高中新課標和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的鑒賞能力是有一定距離的。因此,還需要老師加以明確的指導和點撥,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三、設計思想
當今學術界認為“形散而神不散”的說法已經不足以揭示散文真正本質,郁達夫曾說:“現代散文的最大特點是每篇散文里作者的個性比以往都來得強” ,因此,散文的特征更好應概括為“貴在有我”。散文中的那種“自我”更多的是一種審美變形,一種情感遷移,眼中的物和景實際上都被情所牽引而發生了變形。
《故都的秋》是一篇鑒賞性散文,大多數學生缺少文體意識,不能根據文體鑒賞語言特征。在鑒賞的過程中,容易在老師曾總結的語言賞析的具體答題方法上套用公式回答問題,因僅關注修辭,而忽視了詞語句式、感情色彩、語言特色、言外之意等方面。學生鑒賞角度狹窄,就很難深刻全面地理解語句體味情感。而忽視了對文本的體驗,也就看不見散文背后站立的人了。
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本課的設計就是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學會辨析文本特征,透過語言看到文字背后站立的人,真切地體驗作者的情感,深刻理解作者對“秋”的感情的微妙和細膩,再通過變式訓練續寫《故都的秋》的小詩,讓學生通過語意轉換,再次品味語言、感受意境、體驗情感。最后再進一層,讓學生寫自己眼中的“秋”,引導學生將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最終達到形成能力、提升素養的目的。
四、教學目標
第一,深入理解文本,體會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貴在有我”的散文鑒賞能力。
第二,理解文章“景”和“情”的和諧統一,領會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
第三,培養學生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將以情馭景的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五、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景”和“情”的和諧統一,領會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
六、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貴在有我”的散文鑒賞與寫作能力。
七、方法與策略
第一,美讀法。通過教師美讀帶動學生美讀,以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點燃其心靈的火花,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第二,討論法。通過分小組主題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判斷、推理能力。
八、預設過程
導入文本——背景感知——美讀入境——鑒賞探究——遷移訓練。
九、課時安排
1課時。
十、教學內容
1.導入文本
古往今來,“秋”以她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人們或哀秋怨秋,或喜秋頌秋。今天,讓我們攜手步入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共同品味他筆下那獨有的“故都秋味”。
2.背景感知
請學生查閱資料課前完成下表。
3.美讀入境
(1)教師美讀一段。
(2)請兩位學生各挑選一段美讀。
(3)思考:讀了這篇文章之后,你覺得郁達夫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學生回答)
(4)思考: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感覺到的?(請3位學生用優美的語調把相關的句子讀出來)
(5)郁達夫筆下“秋”的特色是什么呢?
板書:清、靜、悲涼。
4.鑒賞探究(分小組合作探究)
(1)一個南方人為什么會對北方故都的秋有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一邊引導學生探討,一邊順勢板書五幅畫面的名稱。
小結:在剛才的探討中,許多同學都會聯系作者的生平經歷分析情感,我們可以發現文章和人是有內在聯系的,那么郁達夫的這篇文章我們能不能以“言為心聲,文見其人,走進郁達夫”,作為一個探究的小話題,通過語言的品味,看一看在故都“清、靜、悲涼”的秋色中,站立著一個怎樣的郁達夫,好嗎?
(2)文中給我們呈現了五幅畫面,請選一幅品讀其背后的作者形象。
要求:我們鑒賞散文的美,不能僅鑒賞修辭美,還有結構美、用詞美、情趣美、意蘊美。抓住具體的文本(字、詞、句、段)品味其在表現故都的秋的特點及作者的形象方面的作用,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評點。
此題由學生探究,動態生成,旨在讓學生體會文字背后作者的形象。
你喜歡的字、詞、句、段 喜歡的理由或表現出作者的什么形象
課堂提示:根據學生回答,老師從視覺、聽覺、觸覺多角度描寫結合等方面進行點評,強調作者對客觀之景加以主觀感受的抒發,渲染出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五幅畫面都染了冷色調,表現出作者心中的悲涼,也體現了作者對整個人生和時代的感悟。
板書:言為心聲,文見其人。
(3)“故都”就是北平,把“故都的秋”改為“北平的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故都”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更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也飽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
5.遷移訓練
請根據課文內容,再續寫幾句話。
故都的秋
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蘭朵里,
在槐樹下層層的落蕊中,
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里? ,
在? 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 ?,
在 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 ,
也在 都市閑人悠長的互答中? 。
像一枚凄美的黃頁,
從你我的心頭飄過……
十一、作業設計
假如讓你來寫“秋”,你會寫哪里的秋?
以“(? ? ? )的秋,在……在……”的句式寫幾句話。
十二、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