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秋麗
摘要:古人為了勸人多學習,多讀書,他們絞盡腦汁,說了許多關于學習,讀書的道理和好處。今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內文言文為例,談談古人的勸學藝術,學學古人的智慧。
關鍵詞:勸學內容;勸學方式;勸學經驗
古人向來重視讀書學習,為了勸人多學習,多讀書,他們絞盡腦汁,說了許多關于學習,讀書的道理和好處,可謂巧言妙語,字字璇璣,不僅對古人有用,對現代人也大有裨益。今天就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內文言文——七年級 ( 上 ) 的《〈論語〉十二章》《誡子書》、 七年級(下)的《孫權勸學》、八年級(下)的《雖有嘉肴》、 九年級 ( 下 ) 的《送東陽馬生序》為例,談談古人的勸學藝術,學學古人的智慧。
一、聚焦勸學內容
《〈論語〉十二章》中的勸學內容有:(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傳不習乎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誡子書》中勸學內容有:(1)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淫慢則不能勵精……
《孫權勸學》中的勸學內容有:(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雖有嘉肴》中的勸學內容有:(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勸學內容有:(1)余幼時即嗜學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3)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這些勸學內容分別從學習目標、學習條件、學習方法、學習對象和內容、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等方面來闡述,如學習目標有“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學習條件有不好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有好的“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學習方法有“溫故而思新”;學習意志有“非志無以成學”;學習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結果有不好的“遂成枯落”,好的“自以為大有所益”等等。
二、辨析勸學方式
將這些名篇中的勸學內容歸類后,不難發現他們勸學的側重點和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在勸學側重點上,《孫權勸學》省略了呂蒙和孫權的學習過程,“自以為大有所益”是孫權直言學習結果,魯肅“刮目相待”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習很有成效?!端蜄|陽馬生序》對學習過程的表述最為充分,具體來講,學習態度、學習意志最為突出。學習結果提及少,直接表達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等。從其聲名地位和馬生撰書進謁等側面也可見。《〈論語〉十二章》中勸學名句主要涉及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墩]子書》主要講了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和學習意志的問題。其中“淫慢”往往是客觀條件好的學生學習中易犯之大忌,“險躁”往往是客觀條件不好的學生學習中易犯之大忌。“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從反面講了不努力學習的結果?!峨m有嘉肴》用比喻的方式告訴人們學習過程是美好的,學習效果也是好的,還提醒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要身體力行,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并時時反省,“教學相長”,不斷改進。
另外在勸學方式上,宋濂最會為被勸者考慮,他把親身經歷“掰開了,揉碎了”講給“馬生們”聽,甚至經常“貶低”自己,希望“馬生們”比自己更強?!丁凑撜Z〉十二章》是語錄體文章:孔子和他弟子平等地探討、交流。其內容口語化、通俗易懂,顯得親切,更容易讓人接受?!墩]子書》是父親寫給孩子的書信,愛之深往往責之切,在語言上多次用否定 詞“不”和“非”,還強調不學習的嚴重后果,就怕孩子走了歪路?!秾O權勸學》稍微帶有一些威壓和強迫,但孫權的學習方法指導得當,幫助呂蒙樹的學習目標也不高,呂蒙的學習結果也好。關鍵是呂蒙還能在當中表現出“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般的自豪和歡快,不由得讓人對勸學者孫權有所敬佩?!峨m有嘉肴》或許是因為對象感不強,多是道理的羅列,相對而言最不帶感情。但作者邏輯清楚,推理嚴密,不乏嚴肅認真,而且能用比喻來進行通俗的講解,也是為了能讓更多讀書人更容易接受一些好用的學習經驗,從而在學習上少走一些彎路。
三、總結勸學經驗
學習完這些文章,我們能從這些文言文名篇中得到哪些經驗和智慧呢?首先要注意勸學者和被勸者的身份。如孫權和呂蒙為君臣關系,諸葛亮和兒子父子關系,孔子和弟子為師生關系,宋濂與馬生為長晚輩且同鄉關系,所以不同的關系,就決定著他們勸學時的方法和語氣,這點要尤為注意。其次要注意明確勸說的原因和目的。如孫權想要讓自己的部下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諸葛亮不僅想讓兒子懂的學習的重要,他還側重于對其做人修身和惜時方面的教導,而孔子對其弟子及其后學者則給予全方位的建議。然后要注意勸說的技巧。如孫權就現身說法談了自己讀書的益處,從而勸呂蒙讀書,而宋濂也從自己的求學時的勤且堅,以及將太學生的各種優越的求學條件與自己當年的情況的進行對比,來達到勸學效果。最后要注意勸說語氣。如有時需要親切委婉、苦口婆心,有時需要嚴詞厲色,語氣堅硬,這兩點在孫權勸呂蒙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這些勸學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對學習和成長有意的因素,并能客觀地繼承和發展。這樣,我們無論是作為老師,還是長輩,抑或是同學,都能學習古人的智慧,提升我們的勸學藝術。
參考文獻:
[1]劉友能.牽絲引線 應時而綜 —部編版初中教材勸學類文言文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21(06):88.
[2] 李天語、易朝芳.《送東陽馬生序》勸學藝術探析[J].語文建設,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