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菊珍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來源于生活,我們如果能夠在數學課堂中設置合理化的生活情境,使用恰當的生活語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更能使學生輕松愉快的接受知識。為此,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談點體會。
一、讓生活走進數學
大多數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只能從他們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入手,對抽象的、距他們生活較遠的事物,理解起來就有較大困難。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就創設學生身邊 看得見,摸得著的情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能力。 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這節內容本身很枯燥,我就把教材中學生沒有經歷過的種樹、種菜等創設成學校大掃除,剛好前一天學校進行了大掃除,我就刻意安排了一下,同學們,我們昨天進行了大掃除,老師是怎么安排的?掃地的、擦窗 戶、拖地人數個占全班的幾分之幾?掃教室的共占全班的幾分之幾?掃地的又占幾分之幾?這一下,拉近了學生學習的距離,學生也很感興趣,七嘴八舌的就說開了,使枯燥的計算課變得生機勃勃。
二、改變例題,貼近生活
課程標稱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材在這一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進,但這樣的改進不一定適合農村教學,因此,我在教學中常常改變例題中的情境,使它符合我們班的孩子。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時常把那些陌生的地名變成孩子們熟悉的地名,這樣一來,孩子們也感興趣了,學起來也容易了,同時還融入了愛家鄉教育。又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書上的例題是家里交水電氣費,我們農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水費和氣費,于是我就把例題改變成買東西,這樣一來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三、讓課堂走出教室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生活經驗是不能感受到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還 原成學生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如在數學“克”“千克”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5分的硬幣和一袋食鹽讓學生初步感受克和千克,整個一節課學生都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可是在練習中,絕大多數學生還是不能區別“克”和“千克”,因為他們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實物太少了。為了加深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我讓學生回家后到菜市場、水果店里去感受1千克的物體的重量,回校后匯報他們的經歷,并說出由于單個東西的大小不同,所以1千克的物體個數也不相同,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再做練習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見,數學教學并不是單一模式,它也可以走出課堂,走出校外。與生活越接近,教學效果就越好。
四、注重實踐活動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對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課本中的問題進行對比。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這一知識后,就設計一個教學活動“逛超市”,讓學生在買賣 物品的過程中學會使用人民幣,起到練習的作用,同時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再比如在學習“認識小數”前,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收集小數。同學們都積極地投入到準備中,課堂匯報時同學們紛紛說出了收集到的信息,如:床寬1.80米、課桌高0.80米、鋼筆的單價為5.50元等等,學生通過收集生活中的小數,體會到了小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五、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你留心,不難發現很多地方都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教學完“8和幾的進位加法”之后,我給學生出示了這樣幾條信息:有4本故事書,分別是:《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葫蘆娃》,它們每本的價錢分別是:3元、8元、9元、7元。如果現在只可以挑選2本,請寫出你選的書名并算出要花多少錢?因為選的是學生感興趣的、并發生在他們的生活中, 學生不但沒有陌生感,而且覺得數學對他們的幫助是這么大,可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堅持給學生綜合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多多體會學習數學的喜悅,從而逐步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認識生活的習慣。
六、展示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數學中的算理是相當抽象和嚴謹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難理解的,如若強加他去記憶,又常常混淆。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從哲學的觀點指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通過我們的感覺和經驗構造我們的學習”,所以,教師不妨設計一些情境,將生活展示出來,繼而與數學算理相聯系。
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加了要減,少加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于這個看似十分精煉的概括,甭說小學生難理解了,就連成人也覺得難理解,這是因為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我是這樣處理的:“媽媽帶了179元錢,給小明買了一雙鞋用去98元,媽媽還剩多少錢?怎樣列式?”(179-98)“結果是多少呢?請四人小組模擬媽媽是如何付錢的”。于是,學生拿著錢先付100元,找回2元,再和剩下的79元合起來,還剩79+2=81元。然后將上述生活問題歸納為:179-98=179-100+2=81。于是,這一抽象的算理通過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學生牢固地掌握了,并讓學生體會了“先算整,再調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即“抓住整體(或主要方面),再對局部加以協調”,對培養兒童的聰明才智是極有好處的。
總之,根據兒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學的規律,要想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只有讓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再加上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處處在身邊,身邊處處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