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凌子
(南京市金陵小學,江蘇南京 210046)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簡便運算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簡便運算的方法,以提高學生運算的速度和正確率。而學生的計算能力又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將培養(yǎng)學生簡便運算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從而提升執(zhí)教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計算的品質。簡便運算通常是某一種運算公式和教學法的結合。在學生學習了這類方法后,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任務,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對這些練習題目采用簡便的方式進行計算。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再讓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對出現錯誤的題目類型進行分析,探討運算的順序和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運算的性質有了基本的了解,運算能力得到了提升,解題思路不斷豐富,學生的計算品質也逐步形成。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計算策略的多樣化,而簡便運算是優(yōu)化計算的有效方式。其是根據實際運算所創(chuàng)建的一種較為簡便的運算策略。學生擁有了簡便運算的能力,其運算的速度和效率就會大大提升。但是,很多教師曲解了這一要求,認為學生只需要掌握課本中的運算定律即可,并沒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簡算意識和能力,導致學生即使掌握了基礎運算的法則,在解題過程中仍然會出現計算性的錯誤。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采用簡便運算的教學策略,學生就會根據題型的特點,自主判斷應采用哪一類的簡便方式,最終確定合理的解決方案,提高學生運算的效率及質量[1]。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味地講解課本中的知識、概念,忽略了學生的理解,也并未培養(yǎng)學生的簡算意識和簡算能力,使得學生即使進行了大量的題目訓練,在計算部分的失分情況還是比較嚴重。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采用簡便運算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字運算意識和能力的初級階段。學生只有在這個階段打好運算基礎,才能夠學好將來初中、高中的數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算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小學數學運算中的很多內容有一定的計算技巧,因此教師要注重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記憶一些特殊的數據,繼而為簡算奠定基礎,如除了分數的特殊數據外,學生還要記憶一些平方數,如12×12=144,15×15=225。這些特殊數據是學生平時在計算過程中經常使用到的一類數據。學生如果能夠將這些數據的答案記住,就可以在計算過程中以更快、更好的速度算出題目的答案。在幫助學生記憶特殊數據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游戲記憶法,如準備一些小卡片,在課堂中通過隨機抽取卡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提問,也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提問,提高學生數字記憶的靈活性,避免死記硬背給學生帶來的數學學習的枯燥感,從而影響學生數學運算的靈活使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律、交換律、分配律等數學知識也能為學生的簡算打好基礎。在講解這些運算定律時,教師要善于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分析,以加深學生對這些簡算過程的理解,促使學生建立自身的知識模型,提高學生在運算過程中對這些定律的運用能力。例如,在教學“乘法結合律”時,對于a×b+c×b=(a+c)×b,很多學生不了解。此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基礎的算式運算,如“2×6+8×6=?”“(2+8)×6=?”,將兩者之間的答案進行對比。通過計算,學生發(fā)現,這兩個算式的答案均是60。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小麗和小美兩個人去超市買文具,小麗買了2 支鋼筆,一支鋼筆的價格是6 元;小美買了8 本作業(yè)本,單價也是6 元。請問小麗和小美兩人去超市一共花了多少錢呢?”在這個問題情境中,其所涉及的數字和最初的兩個算式的數字是一一對應的,便于學生們在邏輯上對之前的算式進行了解。“2×6”代表的是兩支鋼筆的總價,“6×8”代表的是八本作業(yè)本的總價,其中鋼筆和作業(yè)本的單價是一樣的,都是6 元,所以可以將鋼筆的數量和作業(yè)本的數量相加,即“2+8”,隨后,“(2+8)×6”便可以計算出小麗和小美一共花了多少錢。通過實際案例,學生可以將抽象知識轉變?yōu)樾蜗笾R,從而更好地理解一些定律,進而將其運用到簡便運算的過程中,提高運算的效率和質量。
小學數學的很多運算題在考驗學生對加法、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等知識的掌握情況時,并不會直接讓學生使用這些知識,往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需要學生觀察思考,發(fā)現其中的奧秘。這就需要教師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敏捷性,讓學生善于在題目中發(fā)現可能湊整的數據,進而采用合理的定律進行計算。例如,對于“36×99+36”這道題目,學生如果硬算,不僅會花費較多的時間,最終計算的結果還可能出現問題。學生如果能夠發(fā)現“36×99+36=36×99+36×1”,就找到了其中的規(guī)律,可以直接湊整采用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得出“(99+1)×36=3600”。這種計算方法的速度快,而且準確率也比較高。當然,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除了要讓學生打好口算基礎,加強對一些定律的計算外,教師還要設計多種題型,讓學生進行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運算技巧,培養(yǎng)簡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簡便運算意識和能力,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在運算時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加強學生對簡便運算的了解和運算技巧的掌握,提高學生在運用簡算知識時的質量。例如,在對“88×125”進行計算時,由于學生所記憶的特殊數據有“125×8=1000”,學生就會考慮將88 拆成8×11,整個運算也就變成了“(11×8)×125=(11×125)+(8×125)”。這樣的計算流程看似比較簡單,結果也較為準確。因為,很多學生在拆分過程中,發(fā)生了這樣一個錯誤:把乘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混淆了,也未仔細觀察數字之間的符號,不僅增加了運算的時間,計算出來的結果和真實的結果也相去甚遠。針對這一類型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隨后同桌之間相互分析、探討,最后教師將錯誤的原因列在黑板上,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還要善于總結學生愛出錯的典型例題,將其作為重點在課堂上分析,找到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繼而提高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主要以運算為主。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會學生基本的定律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基礎的口算能力,讓學生記憶一些特殊的數學數據,從而提高學生對加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活學活用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錯題的分析和對比,提高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