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大成 賈世國 樊晶光 陳志剛 劉紅軍 王浩杰
編輯 朱麗晶
本刊2020年第10期《改進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方法》一文,論述了GB 672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的不適用性,表達了對改進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方法的設想;本文通過征求多領域專家及部分用人單位意見,提出對制定新的國家標準的建議。在費用項目的設置、分類、表述、計算方法,以及術語上,本文與前文有很多不同,并增加了“引言”。本刊將分為2期進行連載。
目前,現行標準GB 672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存在一定的不適用性(見本刊2020 年第10 期《改進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方法》一文)。因此,本文針對制定新的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國家標準,提出建議,并對建議進行說明。
建議的標準文本在前言、引言之后分為6 章,分別為: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保險費用及計算方法;非保險費用及計算方法;總費用。
本期刊登部分為:非保險費用及計算方法;總費用。下面給出建議的標準文本,“說明”文字為對其的解讀。
非保險費用指下述“用人單位支付的醫療、補助等費用”“非生產性質的工資”“與財產損失相關的費用”“與生產損失相關的費用”“其他有關費用”項目中,與前述“保險費用”(見本刊2021 年第11 期《制定新的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規范建言(上)》一文)無關或“保險費用”不包括的內容。
在“保險費用”中已計入的內容,在非保險費用中不計入。
說明:例如,當“與財產損失相關的費用”中的固定資產損失在財產保險中已計,則不再計。又如,若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中包含了事故搶險救援費用,則非保險費用中不再計此費用。
總的非保險費用是下述“用人單位支付的醫療、補助等費用”“非生產性質的工資”“與財產損失相關的費用”“與生產損失相關的費用”“其他有關費用”各項費用之和。
說明:凡本次事故不涉及的費用項目,或在保險費用中已計而不再計的項目,費用為零。
1.急救費用
事故發生后的急救物資費用及外部急救護理者的報酬。(注: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到其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的費用包括在“工傷保險費用”中,故不計。)
2.運送受傷害者去用人單位外醫療處理的交通費用
救護車、出租車的費用等。
3.用人單位承擔的醫療費用
不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或治療費用不符合關于工傷保險的診療項目目錄、藥品目錄、住院服務標準時,由用人單位承擔的醫療費用。
說明: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且治療費用符合關于工傷保險的診療項目目錄、藥品目錄、住院服務標準時,醫療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4.停工留薪期內的生活護理費
停工留薪期內受傷害者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護理的費用。
5.受傷害者評定傷殘等級后退出工作崗位的相關費用
與傷殘等級相應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傷殘津貼、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費用。
說明:按2010 年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此項費用包括的內容見《勞動保護》2020 年第10 期《改進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方法》一文。
6.用人單位付給受傷害者或其近親屬的補助金
按用人單位的規定,或經用人單位與受傷害者或其近親屬協商,付給受傷害者或其近親屬的補助金。
說明:“近親屬”一詞依據《民法典》第1045 條,《工傷保險條例》亦使用此說法。
1.受傷害者
①受傷害當天的時間費用,即受傷害當天損失的工作時間×用人單位支付的單位時間工資。
②停工留薪期內的工資福利,即停工留薪期付酬的時間×用人單位支付的單位時間工資福利。[注:此項費用,在評定傷殘等級(達到至少十級)后或暫時性喪失勞動能力者返工后停發。]
③返工后因看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時間費用,即(返工后占用工作時間去看病的時間+其他未工作而被付酬的時間)×用人單位支付的單位時間工資。(注:括號內第一項可用次數乘以平均每次所用時間,第二項包括涉及事故調查的時間等。)
④受傷害者返工轉其他崗位的工資差額,即轉其他崗位的時間×新舊崗位單位時間工資差額。
說明:通俗地說,前3 項是沒干活拿錢了,第4 項是干了活,但拿的錢超出了崗位應得。
2.其他人員
①救助、護理等損失的時間費用,即救助、護理等的非管理者人數×平均每人的時間×平均每人單位時間的工資。
②為恢復、整理、復工花費的時間費用,即工作時間內的非管理者人數×平均每人的時間×平均每人單位時間的工資+所有人員(含管理者)的加班費用。
③事故調查中涉及的時間費用,即事故調查中涉及的非管理者人數×平均每人的時間×平均每人單位時間的工資。
說明:其一,上述3 種非管理者的工資是事故發生后無生產(工作)效益狀態下的,屬于事故損失。其二,事故現場救助、生產恢復和重組、事故調查等安全管理工作,與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等一樣,是用人單位管理者的份內職責,為此花費的時間費用不計入損失費用,但加班費用除外。
1.建筑物、機械、裝置、器具、護具等的修復費用
即材料/備件/消耗物品的費用+能耗費用+聘用外部人員費用+購/租設備或場地費用+恢復原位的費用。
2.建筑物、機械、裝置、器具、護具等不能再繼續使用時的損失費用
即賬面價值-殘值+清理(含拆除)費用。
3.成品、半成品等的損失費用
即成本-殘值+清理費用。(注:半成品如是外購的,“成本”即為購入費用。)
4.原料、材料、燃料等的損失費用
即賬面原值-殘值+清理費用。(注:如果原料或材料全部損失掉,相應的損失額等于替代的原料或材料的費用。)
5.其他物的損失費用
即除上述4 項之外的用人單位的物的損失費用。
說明:其一,本標準中“財產損失”指的是職工傷亡事故中的財產損失。無傷亡事故的財產損失統計,可借鑒本標準的方法,或參考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方法。其二,賬面價值、賬面原值、成本、殘值等,用人單位財務人員均理解其含義和算法。
1.因事故造成停產或減產的損失
即單位時間減少的產量×單位產品的利潤×產量減少的時間+停產造成的接續損失。(注:其一,對于提供服務的用人單位,可將“產品”“產量”分別改為“業務”“業務量”。其二,接續損失可能發生在生產線下游或上游,可能包括能耗、原材料等的消耗、非管理者時間費用等。)
說明:對于使用自動傳輸機械的金屬工業和全部系列產品是某個獨立生產循環的一部分的化學工業,接續損失較大。
2.為彌補減產而多負擔的支出
即人工費用(如加班)+額外服務費用(照明、供熱、清潔等)+其他相關費用。(注:加班費用中,也計管理者。)
3.因未完成合同而支付的費用
因事故導致未完成合同而支付的延遲費或賠償費等費用。
4.替換受傷害者的人員能力不足造成的工資損失
如替換者工資=受傷害者工資,則工資損失=替換工作時間×單位時間工資×(1-此期間產量占正常產量的平均百分比)。(注:對于提供服務的用人單位,可將“產量”改為“業務量”。)
如替換者工資<受傷害者工資,則工資損失=上式-替換工作時間×單位時間工資差額。
1.替換受傷害者的人員的雇用費
包括選拔、體檢、廣告、個人配備等費用。
2.替換受傷害者的人員的培訓費
包括支付給外部培訓機構的費用以及用人單位內部培訓者的時間費用。
3.罰款
用人單位因事故受到的罰款。(注:不包括前述“因未完成合同而支付的費用”。)
4.民事責任賠償費
用人單位因對事故的發生負有民事責任,依照有關民事法律而對受傷害者或其近親屬給予的經濟賠償。
5.訴訟費用
用人單位承擔的與本次事故有關的訴訟費用。
6.其他因發生事故而由用人單位承擔的費用
可能涉及但不限于以下費用:未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并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同意,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食宿費用*;探望傷員費;用人單位外機構或人員的應急救援費用;用人單位組織的事故調查、技術鑒定中聘請用人單位外機構或人員的費用;接待費;清除本次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的費用;因本次事故導致的用人單位向保險機構繳納的費用的增加額;用人單位同意的未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安裝輔助器具的費用*;用人單位同意的到未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對因工外出或搶險救災下落不明者,按《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期限的工資*;未按《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時限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該期間發生的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本次事故導致的勞動關系對抗造成的損失費用。
說明:其一,帶*的項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五章“工傷保險待遇”的規定。其二,2010 年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對因工外出或搶險救災下落不明者,除相關保險費用外,用人單位支付3 個月工資(當月起)。其三,“勞動關系對抗”的表現如罷工等。
說明:費用項目“用人單位支付的醫療、補助等費用”“非生產性質的工資”“與財產損失相關的費用”“與生產損失相關的費用”“其他有關費用”的設立及其之下層次的費用項目的設立,考慮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相關計算方法的規定,考慮了合理性和可行性。
事故經濟損失總費用是保險費用與非保險費用之和。
說明:某些費用項目的精確結算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對此種情形,在有合理依據的前提下,可采用適當的估算方法。(本文作者宋大成,單位系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樊晶光、賈世國,單位系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陳志剛、王浩杰,單位系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劉紅軍,單位系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
鏈接:本標準的參考文獻
[1] 《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586號,2010修訂).
[2]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保監會、財政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辦法(安監總辦〔2017〕140號).
[3] 國際勞工局(ILO) D·安德列奧尼.職業性事故與疾病的經濟負擔.中國勞動出版社,1992.
[4] National Safety Council:Accident preventio n manual for industrial operations(8th Edition).1981,p.209,pp.214-215.
[5] 宋大成.企業安全經濟學(損失篇).氣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