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奇俠
重慶交通大學體育部,重慶 400074
中國武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諸多拳種門派,這些拳種門派之間存在差異性,不同的拳種門派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如南拳的剛猛、出拳快,太極拳的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通背拳的放長擊遠,再如“刀如猛虎、劍似飛鳳、槍如游龍、棍似風魔”等。
1979年國家體委對武術在全國掀起了挖掘和整理熱潮,截止1986年武術工作者按照“拳理明晰、拳流有序、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等原則確定了129個武術拳種,[1]確定的七大拳派體系包括少林、武當、峨眉、太極、形意、八卦、南拳。拳種的名字主要以“家、門、人名、動物名”等進行分類,如以“家”字命名的拳種主要有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等;以“門”字命名的拳種主要有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余門拳等;以“人名”命名的拳種主要有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燕青拳等;以“動物名”命名的拳種主要是象形拳,模仿動物捕食的主要動作進行創編的武術拳種,主要包括龍形拳、蛇拳、虎拳、鶴拳、馬拳、猴拳、狗拳等。此外武術拳種流派還存在著不同分類形式。
兩宋時期:武術民間化發展。在宋朝之前,武術主要是以軍事武術為主,軍事武術的主要特點就是簡單實用,適用戰場殺敵,統治階級對于民間習武是禁止的。到了宋朝,武術也逐步走向民間,成立了相應的武術結社組織,他們有的習武自衛,反抗壓迫,抵御外族入侵,有的傳授武藝,有的活躍于瓦舍勾欄等演藝場所。宋朝的市井文化得到廣泛發展,城市瓦舍的出現為職業藝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場所,武藝表演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的發展。武打戲也在宋代的戲曲雜劇中得到體現,如在北宋的汴京,最受歡迎的雜劇《目連救母》就有一出武打戲,多為演員們進行的武術表演,大多數宋雜劇中正因為有精彩的武打場面,深受觀眾歡迎。武術的民間化發展為后來武術拳種流派的多元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武術體系形成的一大標志就是武術流派的形成。宋代以前,中國武術基本上都是以刀、槍、劍、棍、拳術等進行分門別類的。從明代開始,中國武術的流派(門派)開始形成,即武術拳法和器械中出現了不同風格、特征與內容的若干個派別,也就是說每一個派別中都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拳械內容與使用方法。在明代,武術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武術套路形式,明代著名武術家程沖斗把劉云峰所傳的刀法整理成了刀術套路,并明確指出以套路形式的訓練對練武作用很大,在其所紀錄的刀術套路中,規定奇數段演練的方向是從右向左、偶數段是從左向右演練,最后回到原點,套路演練路線上有了直線、弧線、小弧線等這與我們現今武術套路的演練形式大致是一樣的。戚繼光在其創編的32勢長拳中強調死招活用的技擊戰術,每招每勢環環相扣。程沖斗的刀術套路與戚繼光的拳術套路,是我們所見的具有明確記載和拳譜說明的最早的武術套路。[2]
明代已有了關于武術流派的明確記載,著名軍事家鄭若曾經提到當時流行的武術拳法15家、刀法15家、槍法16家、劍法6家、棍法31家、雜器械10家等。[3]少林武術也在明代開始揚名天下,在阻抗倭寇的保家衛國的行動中少林棍僧踴躍參加,并在戰場上屢立奇功,吳殳的《手臂錄》、茅元儀的《武備志》中多次提到少林武術,并對少林棍法大加贊賞。同時,峨眉武術也有了相應的記載,唐順之的《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的詩,從詩的內容可以看出峨眉道人演練的是拳術套路,演練中已有了武術套路中的勁力、身法、擊法、節奏等描述。
從先秦到宋元時期的武學典籍論著并不多見,根據江百龍的研究,這一漫長階段只有《莊子》《吳越春秋》《漢書》等6本著作里面記載了武術的內容,而明清時期的武術論著則有36本之多。茅元儀的《武備志》、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吳殳的《手臂錄》、曹秉仁的《寧波府志》等著作對后人影響較大。明清時期武學典籍的大量出現是有一定因素的,一方面在天下一統的政治背景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出版業、藏書業的發展,為武術典籍的大量出現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另一方面,軍事武術活動和武術拳種的大量出現為武術典籍的撰寫者提供了相應的素材,如明代戚繼光、俞大猷等領導的抗倭戰爭為中國武術與日本刀術的直面交流提供了鍥機,對中國武術技法方面影響較大。[4]
明清時期是中國武術拳種門派形成的重要時期,從明代開始武術的分類不再以刀槍劍棍等進行分類了,而是形成了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5]在這一時期,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拳種就形成了幾十種之多,七大拳派體系初步形成??官撩麑⑵堇^光的《紀效新書》中記載的拳法就有三十六家,包含了不同的技術風格,如山東李半天的腿法、鷹爪王的拿法、千跌張的跌法,張伯敬的打法等。清朝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等政策,對內則控制思想文化活動,民間武術活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此時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由于民間武術活動的限制,武術活動變得更加隱蔽,南北派武術,不同的門派風格更加迥異。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自秦始皇開始,歷代封建王朝沒有不禁止民間習武和私藏私造兵器的。[6]如秦始皇統一天下后集天下兵器鑄十二銅人,妄圖無人能攜私兵以反朝廷;劉邦建在漢朝之初,曾經一度禁止角抵;宋太祖趙匡胤頒布了一條法令,禁止京都士人及百姓私蓄兵器,其后,統治者再三頒布了禁止私兵的法令;元朝各代統治者都有禁止民間私藏兵器和習武的法令,禁令主要針對廣大人民,特別是漢民,有時一年幾次頒令;明朝曾多次頒布禁令禁止民間習武;清朝的禁武舉措更為嚴格,滿清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民間武術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
明清時期是武術的大發展時期,武術體系的形成,武術拳種流派呈現百花齊放的姿態。筆者認為與統治階級禁武有一定的關系,元朝統治中原后對民間習武與私藏兵器打壓的比較嚴重,使得民間習武呈現秘密的狀態,交流相對較少,各個團體在秘密的演練承襲著所學武術,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拳種風格,到了明代出現多種多樣的武術派別或拳種風格,清朝嚴格的禁武舉措使得民間武術活動變得更加隱蔽,拳種風格差異逐步加大。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結構主要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宗法制度系統完備、專治主義嚴密,這種政治結構深深的影響了中國文化,受這一政治結構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家族制度長盛不衰。[7]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制度是構成中國武術拳種眾多的一個主要因素,受此因素的影響,在武術的傳承上有著眾所周知的“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說法,正因如此,楊露禪三下陳家溝才學得太極拳。古代學武是要經過叩頭拜師的,師傅在授徒方面也很有講究,得師傅真傳者必須是經過師傅深思熟慮,再三考究的。王效榮的叔父在臨死前才授予他吐鏢的絕活,吐了兩發卻吐不出來了,若不是受傳統宗法觀念的影響,也不會在臨死前才授予他吐鏢絕活。
同一武術拳種有些是以姓氏命名的,如太極拳中的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等。南拳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如劉家拳、蔡家拳、周家拳、洪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等。即使不同的拳種中也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拳種,如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岳家槍、楊家槍等,峨眉武術中的岳門、杜門、趙門等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在眾多武術拳種中還有很多是以姓氏命名來進行傳承的。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宗教活動由來已久,從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到道教等本土宗教的形成,再到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的傳入,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8]受到不同宗教的影響,中華武術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如受到道教影響較大的武術拳種門派有武當派、青城派、太極拳、八卦掌等,這類武術在風格上多傾向于陰柔;受佛教影響較深的武術門派有少林派武術,少林武術在風格上比較剛猛;與伊斯蘭教相關的回族武術在我國武術界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回族重視武術,與回族相關的武術拳種有查拳、心意六合拳、八極拳等,回族武術大師馬鳳圖、馬英圖兩兄弟在民國期間為西北軍創編“破鋒八刀”,組建的大刀隊在戰場上對日寇的刺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武術拳種的分布與地理環境有一定關系,郭希汾認為技擊有南北兩派,是在受到地形地貌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9]由此可見地理環境因素對武術拳種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較大。賈奇俠在《巴蜀地區環境與武術拳種特色探析》一文中寫道,山多水多的地理環境是造就巴蜀武術拳多腿少的主要原因。[10]其中巴蜀武術中的僧門拳,是由少林拳傳播到四川,由于受到地形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的拳種門派,其技法特點是拳多腿少,與少林拳的技法特點差異較大。同樣,中國武術拳種門派眾多也與中國復雜的地理環境有較大的關系,“南拳北腿、東槍西棍”就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一直在影響武術發展的結果。不同的地理環境對武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拳種技法特色上,如南方武術重視拳法,北方武術重視腿法,北方武術相較于南方武術來說動作幅度較大。
中國武術的起源發展是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形成協調一致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武術的發展也是經歷了諸多利與不利因素,朝代更替階段是武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和平時期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定,卻對民間武術活動進行打壓,不利于武術的發展。多拳種多門派的中國武術是受到復雜的地理環境、傳統的宗法觀念、統治階級對禁武、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才逐步形成的。認識武術拳種門派的成因,對于我們更好傳承武術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