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芳
(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小學龍江校區 福建 福安 355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已經轉向為核心素養,并且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深度學習理念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的綜合性課程,在此任務基礎上進行深度學習能夠充分發揮課程的價值。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鑒于此,本文從目標深度、體驗深度、情感深度、思維深度這幾方面展開具體闡述,引導學生由淺層的學習向深度的學習進行轉變。
小學的道德與法治中包含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但這些內容是一個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練習的物質,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行為方式、語言交流等方式表現出來。[1]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強化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2]
以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引導學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并且體諒父母,激發感恩父母的意識和情感。
(2)引導學生懂的如何管理自己,少給父母添麻煩,這是愛父母的體現。
(3)通過自主體會的教學方式引入情境,深化學生的情感深度。
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由中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在之前三年的學習課程中,學生或多或少的對父母的情感有所體會,并且姓曾初步愛父母的情感意識,對于生活和事物的了解逐漸脫離了具體形象的特點,具備了抽象的思維能力,再結合以上的教材分析,認為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可以深化學生的情感深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具體實施方法: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并沒有直接問學生:“如何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樣很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無法達到深入學習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與父母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情,然后說一說自己父母平日里在忙些什么,嘗試著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的辛苦。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當中,通過真切、立體護的生活情境創設,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深度學習。整堂課結束之后,不僅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還培養了學生體諒父母、感恩父母的優良品質。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比較有效,對于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和說教,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完成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必須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心理特征,設置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道德與法治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3]
以《生活離不開他們》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教師選擇了學生們比較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講故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故事講完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交流和辨析,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最終,學生感受到了各行各業勞動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捷,培養了學生尊重他人勞動的意識,樹立了正確的職業觀念。
通過緊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深入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并且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彰顯出課堂的目標深度。
3.1 角色扮演,激發體驗。在上文中我們分析過,目前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采用游戲教學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在此過程中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以《學會溝通交流》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角色扮演,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媽媽和兒子的角色,并在不同的場景中展開思考,將故事按照司機的想法進行下去。這些場景大多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比如:媽媽要求兒子周末上補習班,但兒子認為周末是休息的時間。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每一個故事的走向和結局都有所不同。最終,教師引出該課的重點:“正確對待不同的看法,學會真誠坦率地溝通”。
通過開展趣味性的游戲教學,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當中,并且進行了深度的思考。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該部分知識,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體驗深度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3.2 課堂模擬,自主體驗。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當中的不同情景進行課堂模擬,將學生在生活當中的場景搬到課堂上,使學生將生活與課堂形成對接,并且在生活化的場景當中自主體驗,可以加深對課堂學習的印象。
以《這些事我來做》的教學為例,學生在課堂上分享完自己經常在家做的家務事之后,我又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了一場“我是家務小能手”現場挑戰賽,將生活化場景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參與和感受到生活中的家務場景。在比賽的氛圍中,學生不僅感受到做家務所帶來的樂趣,還可以感受到自己勞動過后所帶來的滿足感。這種實際場景的體驗學習,可以有效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奠定基礎。
所謂的道德并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通過學生真實的體驗,通過體驗來感受這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我們在日常教學當中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從生活的角度來豐富學生的認知和體驗,從而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深度學習,這是新時代開展小學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核心。
4.1 結合實踐,深化知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解決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各種困惑的重要學科,要想充分發揮該科學的優勢,教師需要將實踐體驗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以此來打破學生學習的時空壁壘,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正確的價值引導。[4]
以《我在這里長大》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并且學會描述自己的家鄉。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與父母進行“家鄉游”,更全面的了解家鄉的景點、特產,并詢問家里的長輩,近些年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最后再在課堂上進行分享交流。通過這種課后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學會的綜合能力,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課程的思維深度。
4.2 層層深入,啟迪思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過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教學目標作為課程的出發點,采用層層深入的形式來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可以將教材的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有利于學生重新對道德認知進行構建。
以《這些事我會做》的教學為例,通過多媒體視頻為學生呈現家務的不同形式之后,通過提問的方式為學生創設疑問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
你在視頻當中看到了什么?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聯系?
通過這一視頻給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平時會有相同的舉動嗎?
未來應該怎么做呢?
在這些問題的思考討論當中,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進行推進,并且讓學生從討論問題的評判者轉變成為實際行動的操作者,并且認真思考自己在生活當中應該怎么做,這時思維深度的本質意義。
4.3 情境再現,融入生活。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逐漸構建起對道德品質的認識,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課堂上,還缺少從生活當中感悟、領會。當學生對教材上的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情境再現的方式,讓學生融入生活去思考,如果自己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應該怎么做,引導學生有一個正確的道德認知,促進學生的發展。
仍以《這些事我來做》的教學為例,當學生對教材上的家務活有了了解之后,可以設計“媽媽不在家”的生活場景,并且配合視頻介紹,讓學生們看到媽媽不在家之后,臟亂的洗碗臺和亂糟糟的客廳,并且將這一情境再現,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么做?真實的畫面會使學生陷入思考,會使得學生主動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從而促進良好的道德發展。
總的來說,在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及年齡特點,不斷調整并完善自身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優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