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斌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永和鎮中心幼兒園 福建 晉江 362235)
幼兒園教育作為幼兒人生中第一次啟蒙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用。幼兒教師要與時俱進創新教育思想,以積極開放的眼光、多元生動的游戲設定以及科學合理的區域互動材料投放展開對應游戲活動。以全面促進幼兒綜合學習素養,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長,培養出具有全方位素質人才。
當前,一些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對于區域活動缺乏足夠重視。實際教學引導中還采用著單一枯燥形式,不能使幼兒產生主動參與興趣,課堂氛圍也得不到較好改善。與此同時,部分幼兒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沒有將3-6歲幼兒心性特點結合起來。也未能依據其學習接受能力開展多元化區域游戲活動,其活動材料投放也缺乏科學合理性。個別幼兒教師干涉強制性意見行為過多,沒有給與幼兒足夠的自主選擇。此外,幼兒在進行游戲活動時,幼兒教師缺乏積極必要的引導,使幼兒在游戲中缺乏自信及安全感。不利于幼兒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影響到幼兒游戲教學成效[1]。
2.1 教師針對不同學齡段幼兒進行有效引導。幼兒園教師要結合不同學齡段幼兒興趣特點,有針對性進行科學引導教學。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促進“學樂結合”區域游戲教學實效。
例如,教師帶領小班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時,就可以依據其年齡心理特點,重點進行角色扮演區域游戲,比如《娃娃家》。《娃娃家》也是小班幼兒們最喜歡的區域游戲了。首先,幼兒在教師的協助下,將娃娃家所需的材料道具放置在固定區域,其中有媽媽的圍裙、爸爸的皮包、爺爺的拐杖、奶奶的老花鏡,還有小床、小沙發等。緊接著,教師根據幼兒們的個人選擇分別給大家安排好了角色,孩子們就開始進入到區域自由活動了。有的小朋友在娃娃家的廚房區域,用橡皮泥在做面條、包子、餃子等食物,看得出來很用心,連上面的花紋皺褶都捏做的很仔細。還有一個小朋友靠在沙發上,看來扮演著“奶奶”的角色,戴上了老花鏡,在看報紙,扮演的還真像。這時,看見一個小朋友夾著“爸爸”的皮包,在其他小朋友的操作間里來回走動,腳步發出的聲音還比較大,已經有小朋友開始埋怨他啦。此時,教師適時的走進游戲區域說“我是爸爸的同事,有工作上的問題來找爸爸探討了”。在廚房做飯的“媽媽”小朋友忙趕過來,給教師請進了客廳,并倒了一杯水。這時,旁邊的“奶奶”小朋友還像模像樣的和教師攀談了起來“你找我兒子有什么事啊?”,教師也和她進行交談。扮演“爸爸”的小朋友也急忙趕回來了,問教師“有什么問題想不通啊?我們好好聊聊”,教師和“爸爸”開始進行工作上的探討分析了。而其他的小朋友又回到了各自的角色扮演中[2]。
2.2 尊重幼兒自主特性,保障區域材料充足。幼兒教師要明確認識區域游戲模式是一種注重學樂結合的教育形式,在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幼兒自主特性,還要保障區域活動空間有充足的游戲材料。例如,幼兒教師在引領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時,依據幼兒的意愿給與自主選擇權利。有的幼兒非常活潑好動,就喜歡在操作區活動。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尊重幼兒的自主特性,并適時保護和引導幼兒開展游戲。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游戲活動,獲得了十足的快樂和舒適感,并在自己動手操作和老師的引導下實現了學樂結合的教學目的。還如,幼兒教師在引領小班進行區域游戲活動時,就要根據小班幼兒的興趣喜好和學習接受能力,準備對應的豐富多樣游戲材料。大班的幼兒很多都喜歡科學區和建構區,那么幼兒教師就要在區域中準備中型體積的雪花片、塑料彩色積木、百變積木和大型實心積木,以及半成品的紙盒、紙樹、小車等材料。大班的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建構能力及主動創造意識,因此準備充足的建構材料有助于培養其創造力及動手實踐能力。又如中班要在美工區進行區域游戲活動,那么幼兒園及教師就要在這個區域給孩子們準備充足的繪畫工具和操作材料,保障區域游戲良好進行[3]。
綜上所述,筆者主要論述現階段幼兒園教學中存在問題現象,以及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有效性具體策略活動。新時期形勢下,幼兒園及幼兒教師一定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依據幼兒心性特點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游戲教學活動。從而全面提升幼兒學習能力及綜合素養,滿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