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潔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
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審計技術的變革,近年來隨著會計信息化的普及,審計工作已由傳統的手工審計轉向計算機審計。目前,“互聯網+”、大數據影響著全世界的經濟社會生活,也給現代審計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和新的管理思路。
全球最具權威性的IT 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 對大數據的定義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具有獨特的“4V”特征:一是體量大(Volume),即數據量巨大;二是多樣性(Variety),即數據格式和形態多樣;三是時效性(Velocity),即數據增長速度快;四是價值性(Value),即價值密度低,但蘊含價值高。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傳統行業,即通過互聯網平臺及現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的融合,并將互聯網中的各項意識創新融入社會傳統行業的發展之中,從而促進各行各業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升社會經濟中各行業的生產效率,達到促進傳統行業創新、激發傳統行業創造性的目的。
在審計與“互聯網+”融合的背景下,審計數據的獲取變得更為便利。審計部門只需與政府內部網絡建立連接,通過數據聯網實現資源共享,即可建立跨地區、跨系統、跨部門、跨年度的審計大數據體系,借助數據中心、云計算技術與審計方法相結合,創造出更有效率的審計方式。基于大數據、“互聯網+”的審計業務系統平臺,將實現對審計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并以可視化方式輸出分析結果,同時對審計業務全流程進行記錄、管理、監督。
隨著審計“全覆蓋”要求的提出,審計工作中經常出現項目人員不足、項目進度慢、難以按時完成等問題。因此,提高審計項目選擇科學性、估算項目進度與工作量、科學調配審計資源就顯得尤其重要。審計業務系統將實現利用大數據技術提供備選審計項目、工作量估算與統計等功能,并提供新的審計管理模式。
當前審計流程各個環節都是人為控制,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常常出現審計程序執行不嚴格、不能嚴格按照審計實施方案進行審計等現象,不僅影響審計質量,也存在風險隱患,使用系統控制代替人工控制將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審計業務系統將審計流程固化到系統中,對審計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設置明確的流程指引和預警功能,使審計從立項到整改全程網上運行,便于監督管理。
目前,大量審計工作依賴審計人員的審計判斷。審計判斷是審計人員憑借自身知識和經驗所做的判斷,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審計人員的知識、經驗、偏好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審計判斷。另一方面,審計定性依靠審計人員對法規的理解和掌握,但審計人員難以全面把握各項法規制度,便難以保證法規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審計業務系統將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疑點推送、通過功能設置實現審計定性的系統控制,提高審計結論準確性。
審計數據涉及財政、金融、社保、稅務等數個領域,具有體量大、跨行業、跨系統的特點,但審計機關對數據的應用程度較低,沒有充分挖掘出審計數據中蘊含的價值。一方面,實際工作中還沒有實現全行業及部門單位的數據聯網,審計組各自采集數據,缺乏與同級單位的橫向比較,數據采集后沒有統一整合分析,不能實現宏觀層面的把控。另一方面,審計能夠獲取的數據有限,審計數據中主要是各單位的財務數據,難以取得稅務、工商、公安等系統的業務數據,在進行金融審計、稅收征管審計等審計項目時,難以進行關聯分析,影響了數據價值的發揮。審計業務系統將通過聯網采集數據,建立全方位的各級數據互聯,形成審計大數據體系,結合云計算技術,提高審計數據利用價值。
大數據與“互聯網+”已經進入社會經濟生活中,審計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技術服務審計工作。然而,現階段審計人員大多是財務專業人員出身,對數據庫等計算機技術運用能力有限,即使可以進行簡單的查詢操作,也難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工作。而計算機專業人員對審計業務的理解又是有限的,既精通計算機又精通審計方法的人員十分緊缺。培養復合型人才是一個較緩慢的過程,無法在短期內達到理想的要求,這就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審計業務系統把復雜的分析工具和算法放在后臺,在前臺通過可視化的用戶界面來進行查找和瀏覽等大數據操作,不再依賴于稀缺的、高技能的人力資源,降低大數據的使用門檻,最大限度匹配現有審計人員的能力。
審計業務系統主要實現審計業務管理、審計數據分析、審計定性法規庫三大功能。
審計業務系統首先要實現的是管理功能,包括審計流程管理、審計項目管理、審計人員業務日志、工作量統計等,讓所有的審計業務都在系統內運行。
(1)審計流程管理。將審計流程固化到系統中,用系統控制審計流程的各個節點,對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設置流程指引和預警,防止違反審計程序及項目超期。
(2)審計項目管理。結合后臺業務數據對審計項目的數據量和工作量進行估算,并結合以往審計項目實際工作量,為人員配備及項目時限設置提供合理的參考。
(3)審計工作量統計。通過互聯網使審計業務終端與后臺數據庫互聯,實現審計人員在審計現場利用大數據進行查詢分析。在查詢分析過程中,自動生成業務日志,自動統計查詢數據量、查詢時間、查詢生成問題數等,生成審計人員工作量統計和項目工作量統計。一是作為監督考核審計人員工作效率的參考;二是將統計結果作為以后年度審計項目立項時人員配備及時限設置的參考。
審計數據分析功能是審計業務系統的核心,以可視化的用戶界面展示數據分析結果。
(1)審計業務系統整合各行業、各部門的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構成審計大數據體系,最終實現大數據審計模式。與傳統的人工統計計算相比,大數據審計可以大幅提高數據準確性和審計效率。以市級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為例。一是利用全面數據分析進行項目選擇。通過計算當年全市各預算單位的預算執行各項指標,篩選出指標異常的單位,供安排審計項目時參考,提高審計項目選擇的科學性。二是橫向比較。通過數據庫取數,計算出被審計單位與本市其他單位同一年度“三公”經費變動指標等,若“三公”經費占當年預算支出的比例顯著低于其他單位,則可能存在將公務接待費記入其他科目等隱藏“三公”經費的行為。三是縱向比較。通過對歷年預算執行數據的縱向比較,看當年各個科目支出是否波動較大,以提示審計人員給予必要的關注。
(2)審計數據分析運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顯示,使抽象的數據更容易被理解和使用。復雜的表連接等均在后臺運行,大數據的運用不再局限于復雜的工具和專業的人員,降低了大數據的使用門檻,從而更快速、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審計業務。例如,在涉稅分析中,將數據庫中全部發票流向以線條的形式在地圖上標示出來,審計人員通過簡單的點擊操作,就可以通過線條的疏密直觀地看出發票流向、開票集中地、發票流入地等。
審計業務系統將與各個法規制定部門的網站互聯,獲取全面、及時更新的法規,將獲取的法規進行細化分類,并在前臺操作界面與審計定性鏈接,形成審計定性法規庫。例如,遇到“某單位固定資產賬面價值100 萬元,經審計盤點固定資產實際價值120 萬元”這一情況,不同的審計人員可能會做出“固定資產賬實不符”、“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固定資產盤盈20 萬元”等不同的審計定性。運用審計定性法規庫,根據前臺的操作指引,這一事實可以按照“審計項目類別: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審計事項: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審計事實:實際價值大于賬面價值”—“審計定性:固定資產賬實不符”,最終定性為“固定資產賬實不符”,不同的審計人員將得出同一個審計定性,從而起到規范審計業務、提高審計質量的作用。同時,每一條審計定性都與后臺法規庫相鏈接,能夠同時找到相應的定性法規和處理處罰依據。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法規儲備,也能提高法規使用的效率和準確性。
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吏審計方法、審計模式等發生重大變革。本文結合大數據與“互聯網+”的技術特點,以解決目前審計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切入點,探討了審計業務系統的功能設計,以期提高審計規范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強化自身監督,更好地履行審計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