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火金
(福建省沙縣翠綠小學,福建沙縣 3655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生本教學理念,提出一切教學活動都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學生參與度的高低成為衡量生本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標準。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只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數學教學。教師要通過平日測試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以此為基礎與依據優化教學方式;在教學時,要以學生能夠有效掌握與內化知識為重要目標,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構建小學數學生本高效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情為根本,設計教學內容與過程。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學方法。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思想等數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本數學課堂教學強調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中心,打破“灌輸式”教學模式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限制,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組互動的立體交叉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活動,提升數學綜合能力[1]。
數學生本高效數學課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抓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講解給學生帶來的疲勞感與厭學情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2]。
例如,在教學“用乘法口訣進行表內乘除法的口算”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對《西游記》中孫悟空的興趣點,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有6 只小猴子,30 個桃子,美猴王如何分配,才使每只猴子分得同樣數量的桃子呢?學生都對美猴王感興趣,懷著好奇的心理對故事的細節進行了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故事,使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情境中,激發探究動力。
又如,在學習“平均數”一節時,平均數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就可帶領學生進行“拍球”運動,A 組6 人,B 組4 人,然后兩個小組在同一時間開始拍球,在同一時間停止拍球。教師讓學生觀察并計算出每個小組在相同時間內拍球的個數,看哪個小組拍球最多,能夠在比賽中勝出。在比賽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提供的拍球個數,宣布A 組取勝。許多同學對比賽提出異議,認為這樣的比賽并不公平,教師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不公平。有的學生說,A組人數多,B 組人數少,兩個小組人數不同,就沒有可比性。有的學生說,兩個小組的人數相同才公平。許多學生都贊同兩個小組在人數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賽。于是,教師借機引入“平均數”的新課內容。
由以上教學環節可以看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完成知識建構。
情境創設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符合小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認知特點與規律。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3]。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節教學中,讓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性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本課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創設故事情境,促使學生對分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小明的奶奶做了一個大蛋糕,小明看到蛋糕后特別想吃,可是奶奶說,蛋糕不能一個人吃,還要與爸爸媽媽分享。奶奶告訴小明,只能吃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剩下的給爸爸媽媽吃。而小明告訴奶奶他只吃蛋糕的三分之一。奶奶夸小明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在講完這個故事后,教師提問學生:小明的蛋糕相比奶奶給他的是大了,還是小了?為什么?學生通過探究最終得出答案,從而明確了蛋糕的三分之一要少于二分之一。教師也可以用一根線條來演示一個蛋糕的分配過程,從而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所分配蛋糕的大小關系。在這個生活化的故事情境中,學生充分認識了分數的大小,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又如,在學習“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如果教師按照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很難有效理解。對此,教師可通過創設學生動手實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動手操作與實踐觀察中,從而完成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教師讓學生動手剪出兩個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的梯形,要求學生將這兩個相等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提問學生:你所拼成的這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底、高及面,與其中的一個梯形的底、高和面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發現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進而利用以往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動手中能夠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不僅有利于培養自身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自身的數學思維與探究能力。
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創設實踐操作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結合生活實際創設趣味化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數學思維,增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下被動、機械地學習,對教師產生依賴感,任何問題都依靠教師解答,很難產生問題意識,缺乏質疑能力。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增強探究欲望,使其通過互助合作等有效學習方式,有效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時,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考:“一水果箱內有50 個蘋果,有多少個橘子呢?”教師的問題中沒有給出蘋果與橘子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但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時,學生就會提出問題:“水果箱內蘋果與橘子是什么關系?一共有多少個水果?”教師可以借此讓學生補充一個百分數關系,以得出橘子有多少個。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積極交流、合作互動,有的說橘子占蘋果的15%,有的說占25%,還有的說占110%……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正確地進行運算,得出水果箱中蘋果與橘子的數量,并計算出一共有多少個水果。當學生得出計算結果后,教師接著提問“補充的條件可以分為哪幾類”,以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
問題是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與知識點,設計相關問題促使學生思考,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構建小學數學生本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主體參與度為標準衡量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在教學中要注重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并且還要通過有效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學習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