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陜西省延安市延安洛杉磯保育院,陜西延安 716000)
紅色文化資源是反映革命、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文化資源,兼具思想性、民族性和人文性。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具有多方面價值,能夠加深幼兒對祖國文化的認知,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處于成長早期階段,在此期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以適宜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本文擬結合教育實踐經驗,探討如何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
環境是隱性的發展課程,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建構幼兒的精神世界[1]。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創設環境,可以構成沉浸式教育環境,讓幼兒置身其間,受到積極的影響。幼兒園要重視發揮墻面的作用,創設紅色文化主題墻。主題墻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如在“建黨100 周年”背景下,可以在大廳中用大幅圖畫顯示“黨的生日”主題,營造整體氛圍。在門廊中用連續的小幅宣傳畫講述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小故事,讓幼兒能夠來此觀看圖畫,這也為師幼互動提供了機會。在教室中則創設“童心向黨”“紅色精神我傳承”等主題,用圖案設計紅色文化知識卡。幼兒生活在這樣的空間中,能在一日活動的不同環境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除把握整體的環境創設原則外,紅色文化環境的創設還要體現地域特征。如我園位于延安,因此,充分挖掘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主題墻展示延安的革命歷程,運用真實圖片和手繪圖片創建延安故事長廊,展示本地的革命英雄人物,將紅色記憶復現在幼兒眼前。
繪本是圖文結合、以圖為主的兒童讀物,深受幼兒喜愛。許多繪本反映了紅色文化主題,講述了中國革命與建設歷程中的故事,能夠涵育幼兒的心靈,是一種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繪本的表現形式與幼兒的興趣點相契合,在紅色文化教育中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本園在紅色文化教育中非常重視利用繪本文化資源,主要面向大班年齡段,設立了一系列紅色繪本閱讀課程。比如,開展了繪本集中閱讀活動,將紙質閱讀與多媒體展示結合起來,將幼兒帶入故事情境中;集中組織幼兒閱讀了《雞毛信》《抓斗大王包起帆》《閃閃的紅星》等繪本。
除開展集中閱讀活動外,幼兒園還創設了“紅色繪本館”,使用墻飾和具有時代印記的物品,如紅星帽、解放鞋、搪瓷杯、行軍水壺等,構建一個充滿紅色記憶的場景,然后在其中擺放多種多樣的紅色繪本,供幼兒在自主活動時間進行閱讀。在一日活動的過渡階段,教師可以選擇一本繪本讀給幼兒聽。平時,在下午“每日講故事”活動中,教師會鼓勵幼兒為大家講紅色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再現人物精神。
幼兒不應被動地接受紅色文化,而應積極地感知和體驗。開展故事表演活動,將紅色故事轉化為鮮活生動的表演場景,讓幼兒將自身代入其中,增強情感體驗,真切地體驗到紅色精神,是幼兒園在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形式。本園在教育實踐中,開展了以下兩類表演活動。一是在故事表演區中投放道具,鼓勵幼兒表演讀過的紅色文化故事。如在幼兒閱讀了《抓斗大王包起帆》后,本園投放了模擬的安全帽和工裝,引導幼兒模擬勞動場景,感受勞動者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的精神。這部分是自發性活動,幼兒可自行選擇同伴展開合作。二是利用節日、紀念日、家長開放日等平臺,組織開展基于紅色文化的故事表演活動。在這些公開表演活動中,幼兒集體參與。通過共同合作完成的節目表演活動更具儀式感,能夠促使幼兒內化紅色精神,在演出的準備和排練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紅色歌曲具有顯著的民間色彩,許多歌曲鏗鏘有力,朗朗上口,而且世代傳唱,很適合用于幼兒園教育中。本園在藝術領域課程中,融入了不少紅色歌曲,如《紅星閃閃》《南泥灣》《賣報歌》《北京有個金太陽》等。在開展活動時,我園將欣賞、歌唱、律動、舞蹈結合起來,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學習紅色歌曲。如教學《紅星閃閃》這首歌時,教師先設計圖形譜,引導幼兒在觀看圖形譜的過程中聽賞歌曲,體會其中的ABA 結構規律;然后在歌唱的過程中融入律動,先鼓勵幼兒依據直覺自主探索動作表現方式,再通過師幼溝通確定一套律動表現方式。紅色歌曲大多節奏感強,很適宜以舞蹈的方式來表現。因此,幼兒園可以經常開展歌舞表演活動,使之成為園所文化的一部分。如在“八一建軍節”時,本園組織大班幼兒表演了《十送紅軍》舞蹈。幼兒在舞蹈中以動作表現節奏的同時,也通過肢體、道具和個體的互動傳達出歌詞中的情境。
知行合一,是紅色文化教育的應有之義。延安是紅色文化圣地,在教育實踐中,本園發揮地理位置的優勢,引導幼兒參觀延安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讓幼兒在實踐中感悟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中的實物,能夠讓幼兒產生一種身臨革命情境的感覺,給幼兒留下難忘的體驗,具有其他教育載體無法替代的教育效果。不過,園外的環境更為復雜,而且如果只有教師與幼兒同行,也會有些單調。因此,本園以家園合作的方式組織實踐活動。在活動前,教師先與家長取得聯系,共同溝通活動時間、交通方式、要攜帶的物品等事項。2021年7月,本園帶領幼兒前往中共中央西北局參觀,每次去兩個班級。在活動中,本園選取接近幼兒生活經驗的展區重點進行參觀,實地瞻仰了西北局舊址。幼兒通過參觀能感受到革命先輩在艱苦的環境中忘我工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孜孜不倦付出的革命精神,也認識到今日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在活動中,教師、家長和講解員都是教育主體,能夠在互動中為幼兒提供知識性經驗,并回應幼兒的情感表達。這樣的活動方式可以形成家、園、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增強教育效果。
在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基礎上,我園在后期組織拓展活動,以深化幼兒的感悟。幼兒在集體的實踐中獲得了感性經驗,并產生了心靈感悟。教師則提供一些表達渠道,促使幼兒分享自己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讓“行”沉淀為“知”。在集體參觀中共中央西北局后,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印象和在家長幫助下借助網絡找到的圖片,制作一幅反映紅色文化的美工作品。有的幼兒制作了反映革命者舊居內陳設的貼紙畫,有的幼兒制作了紅色主題宣傳海報。后期拓展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回顧實踐過程和重組心理經驗的機會,深化了幼兒對紅色文化的感悟。
總之,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能提升幼兒的人文素養與文化自信,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教育實踐中,幼兒園要重視利用環境、繪本閱讀、主題活動及校外實踐等載體融入紅色文化資源,進而將紅色文化的種子埋進幼兒心底,促進幼兒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