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杭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市 132000)
伊通滿族自治縣聚成現代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聚成合作社”)成立于2010 年11 月30 日,入社成員56 人,注冊資本500 萬元,位于伊通鎮前范村大窩棚屯西側50 米處,東側與開發區接壤,緊鄰長伊快速路,交通便利。截至2020 年,合作社建有農機倉庫2 座,占地面積3 600 平方米,擁有大型農機具73 臺套,總值800 多萬元;50 噸水稻智能催芽育苗車間1處,占地面積1 100 平方米;工廠化育秧大棚40 棟,占地面積7.6 公頃。2020 年合作社流轉土地200 公頃,其中水稻良種繁育803 公頃,“水稻+蟹”循環高效綠色水稻種植生產約67 公頃,玉米種植約53 公頃。
聚成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土地入股”運營合作模式,整合人與土地資源,規模化土地流轉與土地托管,推動伊通滿族自治縣水稻產業逐步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戶+物聯網+銷售”的產業化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了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并于2016 年通過國家商標總局審核,成功注冊“伊通大米”地理標識,同年注冊“綠云田”和“彩頭米”兩款大米品牌。2017 年,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伊通大米”“綠云田”“彩頭米”三個品牌為綠色食品。
伊通滿族自治縣現有稻米精加工企業6 家,以水稻產業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0 余家。聚成合作社作為行業龍頭,堅持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實現“保底收益+按股分紅”,使其充分享受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形成產、銷有機銜接的全產業鏈條。通過聚成合作社輻射帶動,全縣65%以上的水稻實行訂單生產、收購、加工、銷售。截至2020 年聚成合作社年產優質綠色水稻16 萬千克,收獲漁產品6 000千克,實現農業總產值590 萬元,凈利潤159 萬元。(數據來源:伊通縣農業農村局2020 年統計報表)
聚成合作社不斷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帶動伊通本地區倉儲、包裝、運輸、加工、旅游等行業的發展,積極推動縣域內一二三產業深入融合,加快農業資源優勢向商品優勢轉化;率先垂范,應新型機具與新技術,促進伊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綠色農產品;帶領貧困戶脫貧,為農戶提供就業渠道,輻射帶動周邊低保貧困農戶脫貧12 戶,為貧困戶創收共計72 萬元,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聚成合作社始終堅持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經濟、低碳效能,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均衡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綜合提升。通過建設伊通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推行循環種養生產模式,規范蟹田稻、蝦田稻等產品種植等一系列舉措,構建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有效節約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保障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資金短缺是農業合作社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合作社土地流轉、購買農機設備、農業生產資料等都需投入大量資金。聚成合作社成員主要以農戶為主,自有資產少,抵押貸款能力弱,無法成為承貸主體。合作社受信貸政策影響較大,資金保障能力不足。
吉林省人均土地面積約3 300 平方米,農戶獨立種植,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受傳統思維影響,土地是農戶生活之根本保障,盡管農戶趨于老齡化,但多數農戶仍然自己耕田種地,不愿流轉土地。同時伊通滿族自治縣地處丘陵地帶,土地集中連片少,嶺地山坡地較多,無法全面推行機械化作業,土地集約化管理難度大。
應用型科技人才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具有主觀能動性并能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創造力。高效的生產作業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科技更新。目前聚成合作社缺少高素質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現有社員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專業技術知識;受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影響,對青年人才吸引力較小,人才流失情況普遍;合作社成員品牌意識淡薄,基本以出售原糧為主,農產品附加值小,二三產業效益低微。
目前,聚成合作社生產經營尚停留在初創階段,數字化設備及信息化技術未全面應用,對建設智慧農業、可視農業的發展路徑仍需探索。其售后保障、監督體制、規格定價、質量安全均未達到行業標準,產業鏈條未實現有機銜接。
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加大對運行規范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①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21.。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拓展現代新型合作社建設投融資體制與融資渠道,破解伊通滿族自治縣合作社開發建設資金瓶頸。政府應制定系列優惠扶持合作社政策,在招商引資、產業扶持、土地利用、軟環境、稅費減免等方面來保障合作社的發展需求。同時金融部門應制定協議貸款、流轉土地貸款、地上產出物貸款、機械設備抵押貸款、第三方擔保貸款、信譽貸款等抵押貸款政策,保障資金周轉,助力合作社優先發展。
應在現有水稻智能浸種催芽車間及工廠化育苗規模基礎上,擴建聚成合作社高標準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增建水稻倉儲車間及生產流水線,發展大米精深加工產業;擴大田間工程綜合面積,完善農田道路、田間道路、池梗網及沿渠、涵、閘、圍欄和機耕路等設施建設,提高基地生產能力;引入伊通河水灌溉,提高產量及稻漁產品品質;打造聚成現代農業農機服務平臺,加大對質量檢測設施設備、現代農業機械設備、數字監控器材的投入,增強伊通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帶動稻農增收。
合作社作為區域性組織,提升技術人才隊伍素質,有利于提高社內工作效率。首先,應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公開招招聘、吸納專業技術型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引導高校大學生投身于合作社,通過薪資津貼、入社獎勵、年底分紅等激勵方式,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及工作環境,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合作社。其次,通過參觀、交流、授課、競賽等方式,對社內成員進行政策法規、信息化建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全面提高合作社的運管服務水平和市場應變能力,實現吸納、培訓及管理一站式人才培養模式。最后,引導農戶轉變傳統惜地思維,以土地托管代替土地流轉,實行代耕代種代管,實現稻農效益最大化。
社內采取土地托管、土地流轉、土地入股、集中管理的合作方式,實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管理模式,依托技術、人才、資本和市場優勢,按照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技術規范、統一品牌培育、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加工、統一市場銷售的操作規程,為合作社成員及周邊農戶提供農業生產全流程服務。
積極加入吉林大米綠色水稻溯源系統,采用先進的農業物聯網技術,結合現代信息化手段,對農產品的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事生產過程、質量檢測、加工儲運等質量安全關鍵環節進行數字化管理,為農產品建立“身份證”制度,實現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同時通過一物一碼技術實現產品防偽鑒真,精準獲取客戶分布數據,建設伊通優質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帶動本地優質農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加速外貿、本土訂單農業進程,助力伊通農產品營銷發展。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立足伊通滿族自治縣資源稟賦和產品市場消費需求,采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特產富農和品牌強農的措施,科學定位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優化產品、品種、渠道和經營結構,打造區域性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同時建設高標準現代可視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創辦伊通系列大米專營店,并入駐各大電商平臺銷售,拓展互聯網+品牌農業渠道。進一步完善現有物流體系,夯實村屯電子商務運營、服務網點等基礎工作,對合作社成員農戶開展電商培訓,加速“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程,促進鄉村特色產業與縣域經濟同步發展,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現代農業發展合作社是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一種模式,它的存在不僅符合自身發展的內在動機,也符合中國農業農村整體發展的外在時代要求。通過對聚成現代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的研究,不僅為相關部門提供了案例參考,更為行業提供了示范引領,延伸了新型現代農業發展合作社的產業鏈條,對推動現代農業與新型合作社的有機銜接,促進現代農業向產業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