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常春 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
為滿足經濟社會建設的發展和特殊崗位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性與社會主義核心素養,讓學生擁有優秀的身心素質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對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問題展開了研究,并闡明了應用型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剖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變革中存在的問題,如忽略體育課程教學變革的必要性、體育教學變革評估制度不健全、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變革成效不理想等,教學模式革新與實施困難較大,運動教學資源匱乏,從而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變革的有效途徑,應該越來越關注體育教學改革。健全體育教學變革的評估制度,加強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整合體育教學資源。應用型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與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力與核心素養,適應崗位對人才培養的整體要求。
有學者研究表明,當前的薄弱環節是對主體需要的適應度還比較低,在導向上不夠明確,提法含糊籠統,對于是從教育的高度看體育還是從體育的角度談教育沒有清晰的認識。當前,國外已提出“生命第一、健康第二、教學第三”的體育教學理念,這對我們從根本上轉變固有的思維定勢,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從更深層次思考課程與教學問題,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編制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是高校體育教育有效發展的核心要素。然而,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現行編制模式單一,缺乏科學合理性。雖然,隨著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學校有了一定的參與課程編制的空間。但是,自上而下的課程編制模式在我國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現行高校體育課程編制中,教師參與的成分仍然較少。作為比其它學科更具開放性的體育課程,在課程設計上需要更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主要表現為教師在整個教學評價過程中處于評判者地位,常常是教師對學生成績直接評判,而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的被評價者身份。在評價方式上,通常表現為過分強調客觀化和量化評價,終結性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仍占有很大比例,缺乏對過程的評估。評價的內容也呆板、單調,存在教與考背離的現象。作為評價主體的學生往往消極被動,不能很好地體現教育過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受到抑制。
在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大環境下,培育具備較強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當前高校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以此滿足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體育課程的目標能否與此相契合,是我們廣大體育教育者的重要思考。個人認為,應該以項目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興趣,感受體育的氛圍、增強參與度、真正的熱愛體育。學會參與運動的正確方式和方法,做到真正的懂體育、愛參與、會鍛煉、能創新。
培養體系最主要是由特定的課程觀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的,其中課程的觀念起著主宰作用。為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學校必須全面推進教育變革。目前,實踐性教育一直是眾多應用型本科學校的改革重點,而參與型和實踐型人才培育體系又是學校體育教學的核心內容,但是由于實踐性教育往往忽略了基礎知識的教育,從而出現了課程形式單調、教學手段單一、教授內容簡單等許多問題。基于此,各大應用型院校都必須明確觀念、目標、結構、內容等,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培養體系。
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中得以發展和進步的。體育課程也一樣要順應社會的發展和要求,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需要相契合。體育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學習、摸索、創新和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牢牢抓住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了解社會整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并根據國家及地方政策,結合地域、地區的實際情況,摸索出一套適應社會、適應學校、適應學生的體育課程體系,不斷推進體育教學改革,緊隨時代的發展潮流。
地方教育部門要支持應用型本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使得應用型本科學校的領導干部轉變教育觀念。確定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逐步建立健全體育課程改革評估制度,發揮老師的主導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力,積極開展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用型高等學校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建立健全體育課程改革的評估制度,并重視體育教學評估制度的多元化構建。應用型高等學校須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逐步變革教育教學模式,包括體育活動評估和組織能力評估。公開客觀的評估結果有助于老師及時回應教學情況,從而提高學校體育課程的實效性和可信度。積極健全體育課堂改革的質量評估制度,合理評估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但有助于評估體育教學能否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掌握運動技巧,并用于實踐。
精確教育的實質是以培養學習者的能力發展為目標的特殊教學。但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高校教育目標和社會需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偏差,造成了學習者“無用學習”現象非常嚴重。而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日益強烈。在教學中,應該在學生學好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單項技術、基本套路等基礎上,重視學練方式方法的傳授,能夠使基礎教學聯系實操。提高創編能力、實操能力、自主能力和運動習慣。通過開展團體項目課程培育合作意識,開發拓展性課程促進學生心理適應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要使學校體育的目標放眼未來。使學生有意識、有能力進行自我鍛煉,這從表面上看像是與教育思想更加相關,其實卻是和技術教學思想息息相關的。學生時期就應該對某個運動項目和相關的運動技能有一定的學習和積累,形成初步、甚至更深層次的掌握,并養成參與的習慣。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忽略了課的形式,也不能忽略課的實用性。既要加強運動技能的訓練,也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終身體育思想。
教學模式是否正確影響著目標的達成以及人才培養的品質。目前,在中國高校普遍使用以少課時的理論講授、多媒體視頻欣賞、配合多課時的單個技能教授、學生練習為主的傳統技能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所需,也無法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渴求。作為教學第一線的體育教師要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積極鉆研、拓寬思路、敢于創新。嘗試運動教育模式、體驗式模式等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式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和教法,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身臨其境,全方位立體化的進行項目學習,從而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運動項目。
傳統的體育課程不注重學生感受和學習體驗,造成許多學生熱愛體育,但是不愛甚至反感上體育課的現狀。學生有著這樣的心理,我們何談教學的質量。今后,體育課程要注重從學生的喜好、上課體驗、情感體驗和內心對于體育的需求等方面出發,真正的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要做到更好的實踐,必須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沒有了相關理論作指導的實踐也是盲目的,一定沒有較好的結果。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缺少了必要的思考,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更不知道這么做的對與錯,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作為大學生群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好。所以一定要在教學中加強體育理論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所學項目基本原理和規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鍛煉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創造,并能夠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糾錯,實現自我學習及指導。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要求。單純利用一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方式將會被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體驗式模式、運動教育模式、體育俱樂部等新的教育模式等,能夠更好達到諸多方面目標的新的教學模式,或是多種教育模式相結合的組合式的教育模式。
隨著教學模式的變化,課堂教學會變的更加的豐富多彩并結合實際。學生學習將從只注重技術學習、素質練習轉為包括了體育保健、規則與裁判法、記錄臺工作、賽事組織與編排、賽事宣傳報道、技能學習、創編創新、實操實踐等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學生能夠從被動接受轉為真正的熱愛體育并融入體育,在參與過程中找到能夠勝任和適合自己的角色,從而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使體育學習變得積極主動,收獲知識、體會樂趣。
由于應用型本科學校的培養目標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學生有可能都必須面臨著一種特定的崗位環境,甚至從事一定的特殊崗位。這對廣大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適應當前工作環境和崗位的良好身心素質,同時還要具備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克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對于加強應用型院校體育教學的細節優化與具體重組工作,對培養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對提升應用類院校體育課程應用價值的全面提升,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是實現應用型高校體育教學創新性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