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小亮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自然資源局
西吉縣為了提升國土空間開發效率、提高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重新進行國土空間規劃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一來就能夠解決諸如各部門和單位之間職責重復交叉、各類用地空間重疊等問題,還能夠節約利用資源集約。結合西吉縣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統一協調、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從而形成功能互補、定位清晰、分類保護和集聚開發的一張藍圖。西吉縣借助國土空間規劃這一背景有利地開展了自然保護地體系整合優化措施。
西吉縣對于國土空間的規劃,主要包括對該地區的土地資源進行保護以及開發,并對部分遭到破壞的環境進行相應的修復以及治理工作。通過國土調查,合理劃分西吉縣的國土空間,進一步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優化西吉縣的國土空間布局,實現西吉縣的可持續發展。自然保護地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解決西吉縣的環境問題就要從建立自然保護地入手,逐步完善西吉縣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為了進一步建設生態文明共同體,就要對現有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進行重新劃分,逐步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多個自然公園作為補充的國土空間管理體系,使得整體的布局更加科學合理,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在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時,可以通過整合原有自然保護區以及構建自然保護小區等措施,逐步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同時,保護生態文明的范圍主要包括,對地區的物種多樣性以及地貌多樣性進行保護,根據相關行業規范,保護生態文明的范圍還可以細分為對國土空間的生態系統以及物種進行保護。逐步建立優勢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基礎設施組成的自然公園,重點關注具有特殊價值的生態系統以及文化遺產,避免因保護不當而造成破壞。除此之外,在建立國土空間規劃時,要確保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仍然處于自然狀態,在確保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可以將自然保護區對外開放,進行適當的旅游以及教育活動[1]。
目前,國土空間紅線的制定更加嚴格,原有的國土空間存在著范圍不合理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時,將大量的農田以及村鎮等區域也納入保護區的范圍中。隨著這些區域的經濟建設,將會對自然保護地體系造成嚴重破壞。因此,要想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主要對保護地的范圍進行重新劃分,將大面積的農田以及村鎮移出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內,對于面積較小的農田可以保留在其中。在措施執行時,要保留一定的彈性,對于不能及時撤離的村鎮居民,要為其留有一定的過渡期,不得采取強硬措施。對于國土空間規劃內的商品林區域,如果該商品林面積較大或者歸某些單位或個人所有,可以考慮將其移出國土空間規劃的范圍內。而對于部分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商品林,要進行必要的保留,避免因商品林的撤出影響國土空間規劃內的生態環境。
現階段,我國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缺陷,比如在建立國土空間規劃時有著不全面以及職責劃分不明確的現象,極大的影響了當地的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因此,當地的政府部門應充分綜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優化國土空間的管理和維護流程,保障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持續穩定發展。
國土空間規劃地在經過整合優化以及重新劃分分布范圍后,可以依照國土空間規劃內的實際情況,按照其保護等級將其分為核心保護區以及一般控制區。一般來說,自然保護地在開放展覽以及教育活動時,應禁止人們進入核心保護區進行活動,避免人類活動對其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開放展覽和教育活動時可以選擇性的開放一般控制區,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地的自然資源。根據相關政府部門的規定,對于國家公園以及自然保護區要按照其保護等級劃分為核心保護區以及一般控制區。而對于自然公園,通常會按照一般控制區的等級進行管理和控制。除此之外,在對國土空間規劃地進行管理時,可以按照其功能進行分類管理。
現階段的自然保護地大部分是由自然保護區組成,其他類型的保護區域的保護面積較小。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時,通常會制定較為嚴格的管制措施,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而在某些保護區內部還包含著城鎮,導致在對保護區進行管理時無法有效平衡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利于自然保護地的持續穩定發展。除此之外,一部分的自然保護地,由于行政區的原因被分割,由多個政府部門管理,難以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不利于保護自然保護地的完整性[2]。
西吉縣的國土空間規劃的管理工作存在著一定缺陷,比如,其重疊設置較為嚴重,通過相關管理單位的統計顯示,西吉縣的林業管理部門其多頭管理的保護地適量最多。通過對底圖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可以發現其重合面積較大,有著嚴重的重疊設置。除此之外,西吉縣自然保護地的多頭管理也是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西吉縣的各部門單位的職責劃分較為復雜,難以形成協調有序的管理體系,不利于推動生態文明體系的建立。
對于西吉縣來說,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保護地時沒有對其中的自然資源進行勘察和登記,導致相關管理人員無法充分掌握西吉縣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難以進行后續的邊界劃分以及制定管控措施等工作。
在以往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過程中,通常是對環境進行搶救式的保護,難以有效解決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同時,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的過程中,由于當時技術較為落后,并且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建立缺乏科學的認知,導致在劃分保護區范圍時沒有進行相應的實地考察,使得保護區范圍的設定缺乏科學性。因此,許多城鎮以及商業林也被劃分到保護區的管理范圍內,在對保護區實行各種管控措施的同時,也極大的限制了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
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要在此次的國土空間規劃中規定生態保護紅線以及農田和城鎮的開發邊界。國土空間規劃劃分自然保護地的過程中,將會對生態保護紅線的制定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融入全域管制的手段。在優化過程中應保持兩者的坐標系的統一,使用統一的自然資源數據庫,便于進行后續的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對于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庫來說,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掌握自然保護地中重點保護對象的價值以及范圍等信息,并充分結合自然保護地附近的村鎮以及工業產業等經濟發展狀況,在確保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對自然保護地實行有效的管控措施。在完成兩者的銜接工作后,要對底圖進行精確處理,開展重疊研究工作,對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強度以及措施進行深入分析,如果兩者的管控措施存在差異,應遵循保護強度優先的原則進行整合工作,實現自然保護地的統一管理[3]。
為了逐步推進國土空間規劃自然保護地法治化的進程,就要充分明確保護地內自然資源的總量,不斷完善自然資源的登記制度,有針對性的對該地區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治理和維護,并充分考察保護區內的城鎮以及商品林等區域,對保護地的范圍進行重新劃分,使其更具科學性。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充分明確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能夠進行管理的范圍。其次,要明確不同單位或個人的權利范圍。最后,要對國土空間規劃內的資源類型進行明確劃分。除此之外,相關部門單位還要掌握西吉縣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統一管理西吉縣的自然資源,逐步提升自然資源保護的法治化程度[4]。
在規范自然保護地范圍的工作中,應遵循應保盡保的要求,充分保護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系統以及物種的多樣性。另外,對于動植物棲息地、天然遺跡以及禁牧區等區域也要進行必要的保護工作,按照其重要程度將其劃分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內。對于劃分到生態保護紅線內的區域,也要將其劃分到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內。同時,對于在以往的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工作中劃分的城鎮以及商品林等區域,也要對其歸屬類型以及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進行重新認定,并進行合理的調入調出工作,充分協調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在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時,要按照最新的相關規范,對其中人口較為密集的城鎮、大面積分布且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農田、屬于單位或個人并且生態功能較為薄弱的商品林以及相關工業區等區域進行合理的調出,確保當地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目的是對其中的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因此在劃分自然保護地時,應對其中重點保護的對象的價值以及強度等信息進行明確,充分體現國土空間體系劃分的科學性。在進行專項規劃工作時,要充分明確自然保護地以及生態空間的實際情況,掌握其中重點保護對象的各項信息數據,盡可能緩解重疊設置問題。在對自然保護地進行管理時,也要注意不要出現管理碎片化的現象。除此之外,要逐步擴大研究范圍,注意自然保護地附近的生態系統進行調查研究,提高自然保護區域的協調性,充分明確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對于以自然資源為主導的區域,要將其合理的納入自然保護地的管理范圍,避免人類活動對其進行破壞。同時,深入研究自然保護區內動植物以及地質等信息,充分明確自然保護地內動植物的生存范圍,并盡可能對其實施保護。另外,對于自然保護地內的特殊地貌以及具有研究價值的生態系統也要進行必要的保護工作[5]。
本文主要論述了西吉縣自然保護地過去所面臨的困難,通過國土空間規劃這一有利條件重新劃定自然保護地,進而為整體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做好了準備。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后在不降低保護強度的情況下有效地解決了自然保護地重疊交叉的問題,而且加強了自然生態質量,顯著提高了生態保護的效益;另外,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將自然保護地范圍內存在的耕地、基本農田、商品林和村莊等調出,從而緩解了歷史遺留的矛盾和沖突,徹底解決了西吉縣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促進了西吉縣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