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寧 張弘毅 何曼 盧澤南 郭長利
(承德醫學院 河北承德 067000)
腕關節由8塊不規則的腕骨組成,由韌帶連接,彼此間相互交錯接觸。腕關節運動損傷的發病率較高,發生損傷時及時給予有效干預至關重要。常用的西醫療法以口服或外用鎮痛藥物為主,可暫時緩解患者疼痛感,但無法根治且長期服藥可能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中醫電針療法在臨床上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給予腕關節運動損傷患者電針治療,可從根本上起到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刺激結締組織等作用,副作用較小且療效顯著。因此,探究電針治療在腕關節運動損傷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腕關節運動損傷包括撕裂、出血、肌腱脫位等,發生損傷后患者會出現疼痛感、肌肉僵硬,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
急性損傷不受年齡限制,以局部腫痛、關節活動度受限為主,源于在體育運動、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造成的關節韌帶、肌腱的撕裂傷,力度過大伴有撕脫、骨折與脫位癥狀。慢性勞損可致軟組織撕裂、肌腱移位、局部出血等,源于關節超負荷過度勞累或長期反復操勞,損傷部位嚴重程度因某一韌帶、肌肉、肌腱長期處于緊張或收縮狀態而日益加劇。
急性損傷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腕部疼痛、腫脹明顯、活動時關節功能受限。慢性勞損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無明顯腫脹、大幅度活動時傷處痛感明顯。不同損傷部位的疼痛表現有所差異,如肌腱等復合損傷臨床表現為向各種方向運動均有疼痛感;橈側副韌帶損傷臨床表現為橈骨莖突部發生疼痛;尺側副韌帶損傷臨床表現為尺骨小頭處發生疼痛;腕背側韌帶損傷臨床表現為腕關節用力掌屈時背側發生疼痛;屈指肌腱損傷臨床表現為腕關節用力背屈時掌側發生疼痛等[1]。
關于腕關節運動損傷的治療,西醫治療通常是予以患者布洛芬膠囊等鎮痛藥物,長期服用會降低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結合腕關節運動損傷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給予患者中醫電針療法,行氣止痛、疏通經絡,在減輕副作用的基礎上促進損傷軟組織及時修復,便于及時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
采用局部取穴、循經取穴等方法,對腕關節運動損傷患者進行電針治療。以陽池、陽溪、大陵、阿是穴等為主穴,以外關、內關、陽谷、合谷、后溪、曲池、手三里等為配穴。患者或坐或臥,經皮膚消毒后依次針刺主穴與配穴,30°角進針,不捻轉,連接電針儀,依據患者耐受度,結合電針儀的規律跳動來加強刺激局部穴位。每次取4~6穴,1次20min為宜。
急性腕關節扭傷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以側腕部陽池、陽溪、阿是穴、合谷、手三里等穴為主,用75%酒精常規消毒針刺部位皮膚,采用直刺、斜刺等方法,針刺10~20mm,得氣后留針15min。連接電針儀,依據電針的疏密波、連續波等波形變化,行針強度以患者耐受為準,刺激局部穴位,以增強治療效果,
腕關節陳舊性軟組織損傷患者予以電針治療,取雙側風池、肩中俞等穴,進針直達骨膜,不求針感,連接電針儀,行針及留針期間叮囑患者主動配合。依據電針的連續波波形,通電刺激40min,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遇到痛點或關節受限等情況再次行針,改善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癥狀。每天1次,1個療程5~7次。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滯針、皮下瘀血等情況,以及不良反應[2]。
腕關節運動損傷以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多見,屬于臨床多發病、常見病,對運動員或非運動員的正常生活具有一定影響。腕關節運動損傷主要是因氣血阻滯不通而致局部疼痛,中醫認為治療關鍵要點在于血離經脈、經絡受阻、不通則痛,結合辨證取穴電針治療,針刺陽池、陽溪、大陵、阿是穴、以外關、內關、陽谷、合谷、后溪、曲池、手三里、風池、肩中俞等穴,直刺或斜刺連接電針儀,利用電針的不同波形來治療關節損傷,相較于西醫鎮靜止痛療法效果更為顯著,且副作用較小[3]。
鑒于電針治療方法的優勢,將其應用于腕關節運動損傷治療,針刺不同穴位可取得相應功效。較為典型的穴位功效具體如下:陽池穴、陽溪穴、陽谷穴屬手三陽經的穴位,同處于腕背橫紋處,陽池居中、陽溪在前緣、陽谷在后緣,可單獨針刺,亦可配合使用,針之具有消腫止痛、清熱祛風、通經活絡、抗炎退熱等功效;取大陵穴,實為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和原穴,針之具有和營通絡、寧心安神等功效,配八脈交會穴的列缺穴則主治腕下垂無力癥狀,兼具舒暢經筋之用;針刺阿是穴,重在止痛,屬以壓痛點為電針的要穴;外關穴、內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的要穴,一內一外,針之具有溝通表里、解痙止痛、疏經通絡等功效;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針刺該穴具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絡、舒利筋節等功效,同時可致清瀉陽明之郁熱;后溪穴屬手太陽小腸經之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針刺該穴具有行氣血、通經絡等功效;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針刺該穴可緩解手臂腫痛;手三里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穴,屬多氣多血之經,且與足陽明胃經相連,針之具有氣血暢通等功效;針刺風池穴、肩中俞穴,具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等功效,促使腕關節陳舊性損傷組織恢復正常;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之穴,針之具有補益心氣、緩解疼痛、調節自律神經等功效;大魚際處于手掌部,針刺該穴可有循經遠治或近治之用,緩解手指痙攣、麻木癱瘓效果顯著;手五里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之穴,與足陽明胃經相連,針刺該穴可使氣血暢通,具有通經散瘀止痛等功效[4]。
電針治療屬于臨床針灸治療的一項形式,適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療。面向腕關節運動損傷患者,電針療法加強了電流通過人體的刺激感,辨證取穴以達到止痛、鎮靜、促進氣血循環等效用,從而獲得良好的療效。聯系臨床實踐,為促使電針治療在腕關節運動損傷中的應用效果最佳,現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建議。
結合急性損傷、慢性勞損等病因病機,科學鑒別診斷腕關節運動損傷情況,如腕舟骨骨折、橈骨遠端無移位骨折等,從而有效掌握關節損傷程度及患者疼痛感受等信息。依據腕關節處不同穴位的針刺原理,選擇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針刺穴位,如陽池、陽溪、大陵、阿是穴、以外關、內關、陽谷、合谷、后溪、曲池、手三里、風池、肩中俞等,針刺次數與周期可視患者損傷部分的輕重情況來定。具體而言,按傳統中醫針灸理論,循經選穴、辨證施治,電針儀連續波刺激強度應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利于軟組織修復及形成骨折端骨痂,從而充分發揮行氣止痛、疏通經絡的治療作用。此外,選穴時要結合電流回路要求,采取鄰近配對取穴方法,檢查針刺部位,嚴密觀察患者的臨床反應,若有必要應及時調整行針與留針位置,使得臨床效果更加良好[5]。
在腕關節運動損傷臨床治療中,電針療法刺激程度應以患者耐受情況為基準,在針具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針和電相結合的方法刺激穴位并配合語言暗示,使得患者全身放松,便于取得更佳的臨床療效。對腕關節運動損傷患者采用辨證取穴電針療法,直刺或斜刺連接電針,使用電針儀之前注意將強度調節旋鈕調至零位,從低頻至中頻持續通電15min,通電時切忌電量忽大忽小,更應避免讓電流直接從心臟部位穿過;事先告知患者電針通電后會產生酸、脹、熱等感覺,以及局部肌肉的節律性收縮,調節患者心態,提高治療依從度;腕關節運動損傷電針療法一般5~7次為1療程,急性損傷每天可電針治療2次、慢性勞損療程可延長(1療程為10次),亦可按照患腕疼痛程度或關節活動受限癥狀調整療程時間,建議2個療程之間的休息時間不少于3天。
為了取得更佳的臨床療效,根據腕關節運動損傷患者的病情特點,予以電針治療的同時,可采取中藥內服、中藥熏蒸、按摩推拿、康復鍛煉等輔助療法。對于急性損傷患者,可給予電針治療直至疼痛或關節受限程度減輕,繼而根據腕患處的不同辨證選取相應的穴位,腕患位于尺側掌面,取神門、陽谷等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之穴;腕患位于腕部正中,取外關、內關、大陵等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之穴,并用點、按、揉等手法推拿于穴位,起到緩解疼痛、疏通經絡、暢通氣血等作用。對于慢性損傷患者,可以電針療法為主、推拿治療為輔,相互配合,軟化腕患處硬結,減輕軟組織的黏連程度,理筋通絡,便于更好、更快地恢復腕關節運動損傷患者的患腕功能[6]。
臨床上腕關節運動損傷是發病率較高的損傷類型,損傷部位涉及肌肉、肌腱、韌帶等諸多局部軟組織。對于腕關節運動損傷,及時治療及正確預防尤為關鍵。為更好地恢復腕關節運動損傷患者的患腕功能,針對腕關節運動損傷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合理運用電針療法,通過電流作用于針灸之上,對患腕處形成電流刺激,達到其他療法不能比擬的治療效果,有助于加強治療腕關節運動損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