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夢冉
(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跆拳道品勢是根據基本動作把防御和攻擊編成套路的訓練體系,即假設真實格斗中對方攻擊時反擊的技法[1]。跆拳道品勢共有24種,還包括兵器、擒拿、摔鎖、對拆自衛術及10余種基本功夫等[2]。品勢是蘊含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一種文化表達形式。
賈存仁修改康熙年間李毓秀著作,并由津河廣仁堂刊印的《訓蒙文》為《弟子規》。《弟子規》內容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文義,從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113件日常生活經驗方面提出系統而全面、具體而細致的準則、規矩要求,全文共1080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精粹、傳統啟蒙教材之一。
弟子規品勢(不僅是運動,更是教育)[3]是德昭漢城黑帶跆拳道館創新的國學跆拳道特色課程,在中國素質教育跆拳道研究中心資深國學大師的指導下,從國學典著中啟迪,通過反復實踐,對弟子規教育價值進行提煉,并將其融入跆拳道品勢中,客觀科學禮敬地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補充拓展完善,以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通過弟子規跆拳道品勢的練習,品勢的趣味性和做人處事的大智慧兩方面都有提高。
《弟子規》是儒家文化經典的高度濃縮概括、儒家精髓文化之一、儒家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李毓秀先生緊扣《總序》預制的教育價值目標,構建儒家核心教育內容體系的“孝、悌、仁、愛”教育價值、內容、原則、方法等思想[4]。以“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十二字為精神的跆拳道,其中“禮義廉恥”與儒家文化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九字一脈相承,二者共通之處為兩種文化相互融合提供可能性,也使二者不同之處在各自的基礎之上得到相互補充[5]。《弟子規》體現我國優秀傳統儒家文化,而跆拳道是韓國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跆拳道吸收我國儒家文化,使兩種文化相互兼容形成一種新的具有獨特文化理念的新形態,這為各自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弟子規與跆拳道品勢的融洽相處使二者呈現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和諧狀態。
弟子規品勢是跆拳道與素質教育的完美結合,以跆拳道品勢為載體,儒家文化的內容為核心,國學弟子規為精神內涵的課程為傳播途徑,使各個國家學習跆拳道弟子規品勢的青少年感受源自我國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歷史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吸收跆拳道精神的優質文化,并將其與弟子規素質教育結合形成文武兼修的跆拳道弟子規品勢[6]。在跆拳道品勢動作練習的基礎上,使弟子規內化為心決,并達到背誦弟子規與手、腳、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一致。在練習弟子規品勢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弟子規“孝悌謹信”思想影響,即強身健體的同時從中悟出為人處世的大道理。
禮儀教育,不學禮、無以立。古人云“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禮儀處于跆拳道精神首位,可見禮儀的重要性。知禮懂禮,是每個人安身立命、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前提條件。
責任教育,責任感、有擔當。偉大的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有無責任心,將決定家庭生活、工作學習成功和失敗。這(責任心)在人與人的所有關系中也無所不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做一個有擔當、有理想、有責任的青年。
安全教育,運用智慧、防身自衛。弟子規品勢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傳統社會條件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薄弱,通過對弟子規品勢的學習,可以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實踐教育,知行合一、解行相應。知行合一,也就是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學習效果要得到實踐,“行先知后”“解行相應”是《弟子規》所倡導的,主張“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真理”,一味地死讀書易養成華而不實的品行和習性,一味地實踐不讀書易被自己的偏見影響,這都是不可取的。弟子規品勢中“行”占據重要位置,其次為“思、學、言、知”,重視學員的生活實踐能力[7]。
慈愛教育,仁義之本、禮儀之源。“泛愛眾,而親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為載”,《弟子規》強調人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博大的愛心,這種“愛”是印在骨頭里的思想。
節制教育,修身養性、控制欲望?!胺踩∨c,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食適可,勿過則”取自《弟子規》中,高度強調“節制”美德;在此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人們可以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抵制誘惑,保持定力、嚴守規矩、控制自己。
孝親教育,德育之本、感恩之心?!兜茏右帯分杏?2句表述了有關孝親教育的內容,應聽父母命、養父母神、暖父母心、諫父母過、葬父母身、繼父母魂。父母的恩情大于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學會感恩父母。
誠信教育,正性養心成德。“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取自《弟子規》中,可見自古以來就講究誠信,把誠信作為一切的基礎(正性養心成德)。面對復雜的世界,要懂得明辨是非、恪守正道。
弟子規品勢是全身性運動項目,通過骨骼、肌肉、關節活動共同作用來調整身體,野蠻體魄。其符合人生理特點,使學員肌肉力量增加(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心肺功能、反應的敏捷性、動作的巧致性、身體的柔韌性、體力的持久性等方面都相應提高[8]。在對跆拳道專業系統學習和訓練(弟子規品勢基礎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過程中,思想認知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升華,與此同時,自身身體的協調性、敏捷性、柔韌性也得到改進和提高,吃苦耐勞的精神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也得到強化。
品勢是對動作、心理、氣勢、精神和實戰等每個細節的深入揣摩和意義升華的追求,中華優秀傳統儒家文化滲透品勢的每招每式,學員從初級階段開始逐漸被這種文化影響,直到學員可以獨自成功完成每套弟子規品勢,此過程學員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成就感得到很大提升[7]。成千上萬次練習弟子規品勢加背誦弟子規,這樣不斷從整體量變到整體質變的過程可內化為學員自身思想,使學員外練筋骨內練氣質,內外雙修,全面發展。
弟子規品勢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是手法、腿法、格擋的不同難度的編排,需多種感官系統參與及學員個人在理解儒家精髓文化的基礎上,邊誦讀其內容邊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品勢的一招一式,學員沉心靜氣、反復推敲及理清頭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記憶力、觀察力、推理力、創造力等都得到鍛煉,并促進左右腦平衡發育。
《弟子規》中“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告訴人們學習的方法,要注重眼到口到心(思維)的同時,加上對所學內容的頓悟感,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勢技能的學習是六大感官系統與平衡感、內部感覺、空間感、情感等多感官系統的配合協同的結果,若在練習品勢時能做到《弟子規》所要求的多感官系統的配合,就可極大提高品勢練習效率。
弟子規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誦讀節奏與品勢中每一個動作的路徑(動作準備、發力運氣、動作結束)練習節奏相互吻合,每一章品勢中每一個動作路徑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弟子規中的內容,如第一章品勢的“起勢動作”所對應《弟子規》中的“弟子規、圣人訓”,對只發力不運氣或只運氣不發力、只粗略掌握整體品勢動作、僅有品勢整體框架但無力感的品勢起到很好的練習輔助作用。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傳統和借鑒外來,更離不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由辛廷忠、辛廷華孿生兄弟創建的國學跆拳道特色課程弟子規品勢是以儒家文化精髓為內涵,將“弟子規”素質教育與跆拳道完美結合,以素質教育為主、跆拳道練習為輔的獨創課程。弟子規品勢是德、智、體、美一體化的新型跆拳道運動,也是一種蘊涵儒家精髓文化《弟子規》國學經典、具有新時代創新個性風格的文化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