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祥
(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梓門橋鎮動物防疫站湖南婁底 417700)
隨著豬肉需求的日益增加,生豬養殖數量日益擴大。但是在生豬飼養過程中,由于管理不當、飼喂不科學,導致生豬極易感染傳染性胃腸炎。而生豬一旦感染傳染性胃腸炎,輕則會影響生產性能,降低肉料比,重則甚至會造成死亡,尤其是2 周齡內仔豬感染后死亡率極高。因此,養殖人員必須對豬傳染性胃腸炎加強防范,一旦發現生豬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立即采用有效舉措加以治療。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是引發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外形多呈橢圓形、圓形或多邊形,直徑通常在90~200nm 之間,外部包裹有囊膜。該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生豬體內,然后在小腸絨毛、鼻黏膜、肺部細胞增殖,之后隨血液循環對生豬的胃腸道、神經系統、消化道造成影響,并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1]。
病豬及帶毒豬是豬傳染性胃腸炎的主要傳染源,它們可以通過乳汁、呼氣、糞便、嘔吐物、鼻部分泌物將TGEV 病毒排出體外,對土壤、用具、飲水、飼料、大氣等造成污染。
消化道和呼吸道是TGEV 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健康豬通過與帶毒豬或患病豬直接接觸,或接觸患病豬或帶毒豬污染的飼料、大氣、飲水等都可造成感染。除此之外,貓、犬等家畜也能攜帶TGEV 病毒,健康生豬通過與攜帶病毒的貓、犬接觸,也可能感染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在冬春季節,也就是12 月到來年3 月這一時間段較為高發。這是因為在寒冷季節,TGEV 病毒擴散更為容易,也更為容易存活。正因如此,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會發生豬傳染性胃腸炎。除此之外,豬傳染性胃腸炎也具有明顯的年齡特性,2 周內的仔豬最為高發,而且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
哺乳仔豬感染該病,一般潛伏期較短,發病迅速,通常在感染的2d 內發病。主要表現體溫升高、嘔吐腹瀉、口渴難耐、體型消瘦等癥狀,糞便呈黃白色或淡黃色水樣稀便,具有明顯臭氣,內含泡沫及未消化的凝乳塊,但是通常不會出現血液。隨著病情的加重,患病仔豬會出現步態不穩,身體虛弱的現象,極易被母豬壓死。未被母豬壓死的仔豬,生長發育會明顯放緩,成為僵豬。
成年豬感染該病,潛伏期通常為2~7d。成年豬由于自身抵抗力不同,所以在感染該病后臨床表現會有較大的差異性。部分成年豬癥狀較為急促,會出現嘔吐、水樣腹瀉、體型消瘦、食欲廢絕或減退等癥狀,但是一般不會出現死亡的情況;部分成年豬癥狀極為緩和,僅僅會出現拉軟便或減食的現象;部分哺乳母豬出現完全無乳或乳量減少的現象。
通過對病死豬解剖可以發現病變主要在小腸及胃部,胃部黏膜會出現輕度充血現象,有時黏膜底部還會出現出血斑,胃內部充滿大量凝血塊。小腸內充滿灰白色或黃綠色液狀物,液狀物內含有沒有消化的乳塊及泡沫,小腸壁彈性下降,厚度變薄,透明度上升。腸系膜淋巴結腫脹,血管擴張,管內不見乳糜。
根據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病理解剖可以進行初步診斷,在初步診斷后,可以通過實驗觀察的方式進行確診。首先將小腸縱向展開,用生理鹽水沖掉小腸的內容物,然后將小腸放至玻璃器皿展平,加以適量的生理鹽水,最后將處理好的小腸放到放大鏡或低倍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小腸絨毛明顯縮短,由此便可確診為豬傳染性胃腸炎。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免疫熒光技術進行檢測,如果發現小腸內壁上皮細胞出現綠色熒光,可以確診為豬傳染性胃腸炎[2]。
國內外尚未研發出治療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藥物,所以當前傳染性胃腸炎病豬治療一般采用對癥下藥的治療原則,以此來縮短康復時間,降低死亡概率。首先可以采用中藥治療,秉持補澀不滯、澀腸止瀉、補虛溫中的基本原則,選取白頭翁、黃連、苦參、三顆針、胡黃連各40g,大黃、訶子、地榆炭、白芍、棕櫚炭、甘草、烏梅、車前子各30g,研磨成粉,加入開水沖服,3 次/d,連用2d;其次可以運用補液鹽來維持病豬體內水鹽平衡,幫助病豬盡快擺脫脫水癥狀。選取無水葡萄糖20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氯化鈉3.5g、溫開水1,000mL 制成補液鹽,使病豬自由采食;再次,如果病豬出現嘔吐嚴重、脫水嚴重等癥狀,可以分別選用VB1注射液、氯化鈉水溶液加以治療,即可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
生豬養殖場要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盡量避免從外引種,必須從外引種時,要盡量選擇沒有發生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豬場。同時,必須做好豬傳染性胃腸炎檢疫工作,確保生豬不存在傳染性胃腸炎才能引進。另外,在生豬引進之后,必須對其進行為期3 周的隔離觀察,如果在隔離觀察期間未發現任何異樣,才能與其他豬群混合飼養。
TGEV 主要通過接觸傳播,而且對于外部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因此為了降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概率,養殖人員必須切實做好消毒管理工作。首先,養殖人員要制定具體可行的消毒程序,定期對豬舍、用具、地面等進行清理消毒,避免TGEV 滋生感染。其次,養殖人員必須對豬群加強檢查,一旦發現生豬出現嘔吐、拉稀等癥狀,立即對其進行隔離飼養,并邀請專業獸醫前去確診,以此來避免豬傳染性胃腸炎蔓延擴散。
疫苗注射是應對豬傳染性胃腸炎最為有效的舉措,但是在疫苗接種時,要盡量避免直接對仔豬接種,以免仔豬因應激或不良反應而出現急性死亡的現象,而是比較提倡采用被動接種免疫的方式,提高仔豬對傳染性胃腸炎的抵抗能力。在妊娠母豬產前的第2周和第6 周,通過鼻部及肌肉注射的方式,分別為其注射1 次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以此來提高母豬體內傳染性胃腸炎的抗體水平,而仔豬通過吸食母乳,即可從母豬體內獲得相應的抗體,平安度過傳染性胃腸炎易感期。
綜上所述,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具有較強危險性的疫病,生豬一旦感染該病,輕則會影響生產性能,降低肉料比,重則甚至會造成死亡。因此,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對豬傳染性胃腸炎加強防范,加強衛生消毒,做好飼養管理,按規定開展疫苗接種,以此來提高豬群的抵抗能力。與此同時,必須對豬群加強疫病檢查,一旦發現豬群出現傳染性胃腸炎疑似癥狀,立即對其進行隔離、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