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農業農村局福建寧德 355100)
養雞業發展過程中,受雞疫病的影響較大。雞只患病之后,生長速度顯著放緩,明顯降低產蛋量,且氣囊炎等繼發性感染容易出現。由于本病病原具有較多的血清型,且經常出現新的血清型,再加上病毒的傳染性較強,導致養雞業的整體發展受到威脅。因此,要做好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與防控工作,最大程度控制本病的發生與傳播。
本病能夠感染不同年齡的雞群,產蛋雞、雛雞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雛雞患病后,一般可以達到90%左右的死亡率。雞只達到6 周齡后,本病基本上不會導致雞只死亡,但會在較大程度上降低料肉比。育雛期蛋雞感染疾病后,將會損傷到雞只輸卵管,出現明顯囊腫現象,難以正常產蛋。產蛋后母雞感染疾病,則會明顯降低產蛋量,畸形蛋、軟殼蛋的出現幾率顯著增大。部分養殖人員采取的飼養管理模式不夠科學,也容易導致疾病的出現。如沒有合理調控雞舍溫度,雞舍缺乏良好的通風條件,或供給飼料的營養難以滿足雞群生長需求等,容易導致本病發生[1]。
患病雞只體溫呈現出快速升高態勢,食欲不振,咳嗽、流鼻涕等癥狀明顯。幼雛患病后,2~3d 即可死亡。中雛、大雛患病后,由于有較多黏液存在于病雞氣管中,將會發出異常的呼吸音,通常持續1~2 周左右。之后,出現黃白色下痢癥狀。成年雞患病后,呼吸道癥狀快速出現,且嚴重降低產蛋量與蛋品質,出現水狀稀薄蛋白,軟皮蛋、畸形蛋的發生率也顯著提高。
患病雞只初期呼吸道癥狀較為輕微,數天之后各種呼吸道癥狀基本上完全消失,但接著會有劇烈的水樣腹瀉現象產生,且有白色尿酸鹽等混雜于病雞糞便當中。病雞缺乏良好食欲,飲水量增多,體重下降態勢明顯,甚至會有死亡問題出現。通常情況下,患病雞群集中于10~12d 時死亡。若病情較為嚴重,可以達到60%左右的死亡率。
剖檢病死雛雞,可發現有大量漿液性、干酪樣性滲出物存在于病雞呼吸道內,氣囊渾濁度較高,表面附著一些干酪樣的黃色滲出物。病死成年雞會有卵黃性腹膜炎癥狀出現,部分病死雞的卵巢充血、出血等癥狀明顯,輸卵管長度、質量發生變化,或有囊腫問題存在。
剖檢病死雞只,發現病變主要集中于腎臟部位,呈現出2~3倍左右的腫大態勢,通常為花斑狀表面,且有大量尿酸鹽存在。尿酸鹽同樣沉積于腎臟切面,以放射狀形態存在。由于尿酸鹽大量存在于病死雞只的腎小管、輸尿管中,導致粗度顯著增大。石灰樣稀便大量存在于病死雞只直腸末端的膨大部位,一些病死雞肝臟腫大明顯,灰白色尿酸鹽沉積于心包膜、肝被膜等部位。病死雞喉頭黏液較多,氣管、支氣管充血癥狀顯著,有灰白色黏液狀分泌物存在[2]。
對急性期病雞的肝臟、肺臟、腎臟組織等進行無菌采集,將2,000 萬IU 青霉素、鏈霉素等添加于制成的懸浮液中,于4℃的冰箱中放置。利用懸浮液由尿囊腔對9~11 日齡的雞胚進行無菌接種,經過一周左右,個別雞胚發育受阻現象比較明顯。多次傳代后,仔細觀察雞胚病變現象。或對病死雞的肺、腎、輸卵管等病料進行無菌采集,利用RT-PCR 檢測病毒。
出現患病雞后,需第一時間換舍隔離發病雞群,集中深埋處理病死雞的尸體。同時,為避免疾病傳播給其它雞只,也需向安全場地內轉移健康雞群。工作人員先利用清水徹底沖洗遭到病雞污染的雞舍,之后持續3d 全面消毒處理,進行1 次/d 消毒即可,消毒液可選擇3%甲醛熱溶液等藥物。要用水徹底清洗雞舍內的飲水器、飼槽等用具,之后于0.1%苯扎溴銨溶液中浸泡,消滅用具表面存在的病毒。
利用0.5~1g 氨茶堿片對病雞實施口服處理,進行1 次/d 即可,通常持續2~3d 左右。利用0.3 萬IU 青霉素、0.4 萬IU 鏈霉素對雞只實施肌肉注射,結合雞只病情,持續3~5d 治療,進行2 次/d 注射。此外,也可將群體治療方式運用過來。加水煎煮各25g 的金銀花、板藍根、蒲公英、桔梗、龍膽草等中藥,于飼料中添加煎煮后產生的藥液(上述藥液適宜1,000 只雞1d 使用),持續5d 混飼處理。或向飼料中添加多西環素與四味穿心蓮散,持續3d 使用。
為預防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疾病的發生,養殖場需結合實際情況,將免疫程序合理制定出來,且對疫苗類型合理選擇。結合實踐經驗得知,點眼、滴鼻等方式具有較為優良的免疫效果。通常情況下,雞生長到2~3 周齡時,即要開展首次免疫處理,可以采用點眼、滴鼻、飲水的方式進行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活疫苗(H120 株)免疫。經過5 周左右后,再次進行免疫處理。
綜上所述,雞傳染性支氣管炎不僅會影響到病雞的生長發育,還容易大面積傳播,導致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因此,養殖人員需做好日常預防工作,降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生率。一旦出現病情,則要第一時間采取隔離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