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強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畜牧技術服務中心辛店獸醫站甘肅定西 730502)
牛惡性卡他熱是一種急性、熱性、致死性的傳染病,其主要病原是惡性卡他病毒,該病常在春季或冬季發生,患病牛的死亡率很高,且治療上沒有療效十分顯著的特效藥物。又因其流行方式為散發,故疫苗接種意義不大,而且目前尚沒有商品化的疫苗可供選擇。該病在美洲、歐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生。
牛惡性卡他熱的病原為惡性卡他病毒,這是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丙亞科的成員之一[1],該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弱,冷凍處理或腐敗均能殺滅該病毒,干燥環境中該病毒也不易存活,因此在采集樣品時,含毒血液通常保存在5℃的環境下。該病毒在侵入動物機體后,通過血流進入組織器官,在皮膚、黏膜、中樞神經系統以及血管中發生變性、壞死和單核細胞浸潤,從而引發疾病。
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綿羊,綿羊既是宿主也是傳播媒介,妊娠母羊分娩時最容易傳播該病。牛接觸到被污染的環境或直接接觸帶菌動物后發病,任何品種、任何性別、任何年齡階段的牛均可發病,其中以1~4 歲的牛最為易感,12 月齡以內的牛發病率較低。
自然感染狀況下,牛惡性卡他熱的的潛伏期在21~56d,也有的會更長一些,人工感染的患病牛潛伏期為22h 左右。患病牛主要表現為口腔內有糜爛性瘡,胃腸炎、上呼吸道糜爛、角膜-結膜炎、皮膚上出現紅疹,淋巴結有腫大,嚴重時淋巴結的腫大肉眼可見,無需觸診。患病牛多數站立困難,蹄殼和角殼脫落,出現跛行。泌乳奶牛泌乳活動停止,體溫在41~43℃[2]。眼瞼水腫,鞏膜高度充血,流淚,角膜周圍為白色渾濁樣病變。該病主要侵襲黏膜,鼻腔內充滿濃稠的鼻液,導致患病動物呼吸困難。
剖檢患病牛,血管多呈壞死性血管炎,全身各部位的動脈、靜脈以及毛細血管等出現炎癥,血管內皮腫脹、增生,血管內有纖維素性血栓,血管壁上有嗜伊紅物質附著,小血管充血,管周有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炎性細胞浸潤。脾臟呈壞死性血管炎,紅髓出血、充血,有含鐵血黃素沉著。心臟、肝臟、腎臟有壞死灶,管周的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細胞浸潤。肺臟充血、出血,肺泡壁增厚,肺泡氣腫。
該病根據臨床癥狀診斷時,容易與牛瘟、牛病毒型腹瀉-黏膜病、牛傳染性角結膜炎相混淆,在診斷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進行鑒別診斷,牛瘟和牛病毒型腹瀉-黏膜病通常沒有眼部變化,但惡性卡他熱的患病牛會有虹膜睫狀體炎和角膜炎。牛瘟和牛病毒型腹瀉-黏膜病的患病牛沒有淋巴結腫大的癥狀,但患有惡性卡他熱的牛可以肉眼看到突出的淋巴結。牛瘟病主要呈大規模流行,發病的潛伏期多為3~9d,而牛惡性卡他熱則為散發,且潛伏期長短不定。傳染性角結膜炎主要在夏秋季節發生,而牛惡性卡他熱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
該病的診斷也可以借助實驗室診斷方法,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免疫過氧化物酶試驗以及病毒綜合試驗。
預防牛惡性卡他熱首先應當加強飼養管理,給牛只創造較為潔凈的生活環境,提供充足的營養,使牛只有較強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還要保證牛舍的通風,保證牛處于干燥的環境中[3]。由于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綿羊,牛羊混養的養殖場更容易造成本病的發生,所以應當牛羊分群飼養。當養殖場中有患病的牛后,按照相關規定應當嚴格控制、隔離撲殺、防止擴散,患病動物污染的環境、用具應當嚴格消毒,避免因環境的接觸使健康動物患病。
該病的治療沒有特效藥物,且沒有商品化的疫苗可供養殖戶選擇。治療該疾病可以使用磺胺類藥物,如注射磺胺二甲嘧啶等,也有學者探究了中草藥對該病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龍膽瀉肝散對牛惡性卡他熱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另外,對結膜-角膜病變嚴重的牛,可以用2%的硼酸溶液沖洗,以緩解癥狀。如果患病牛出現排便困難,也可以用通腸瀉熱的通腸散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