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玲
(宜川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陜西延安 716200)
由布魯氏菌屬的細菌感染動物機體引起的人獸共患性傳染病稱為布魯氏菌病,也稱地中海熱、馬爾他熱、波浪熱或波狀熱。該病的病原即布魯氏菌屬的細菌,主要侵害生殖系統,引起母畜流產,公畜發生睪丸炎,副睪炎。牛、羊、豬多發,可傳播給人,牛、豬、羊、犬四型布魯氏菌均可感染人類,其中以羊布魯氏菌對人的毒力最強,可導致全身性病變,發生波浪熱。本文對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及危害進行簡要闡述,為該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布魯氏菌有6 個生物種、19 個生物型,易感動物范圍廣,包括豬、牛、羊、駱駝、犬或鹿等。布魯氏菌病無季節性,呈地方性流行,全球有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報道了布魯氏菌病,其中170 多個國家開展過布魯氏菌病工作。在我國31 個省、自治區中有28 個省、市報道過該病。人類感染的布魯氏菌病主要來自羊和牛的布魯氏菌。
該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人類感染的布魯氏菌病主要來源于感染布魯氏菌的羊和牛,羊的布魯氏菌病對于人類威脅較大,其癥狀重,感染率高,由羊所致的布魯氏菌病患病率高,公羊精液或母羊流產時的分泌物、胎兒、胎衣、乳汁等帶有病原,是羊布魯氏菌病傳播的重要原因[1]。牛的布魯氏菌相對于羊來說,雖然感染率高,但出現癥狀者少,并且臨床癥狀較輕。而其他家畜的布魯氏菌,例如豬、犬等較為少見。在人類病例中,雖然布魯氏菌病的患者的母乳、尿或陰道分泌物可能排出布魯氏菌,但無證據證明通過患者而傳染引起的病例,因此,以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并不大。
該病存在一定的潛伏期,短則2 周,長則半年。動物感染布魯氏菌病的臨床癥狀大同小異,十分相似,但不同種的布魯氏菌對不同家畜存在不同的感染力。羊布魯氏菌感染羊后主要侵害羊的生殖系統和運動系統,其特征是妊娠母羊流產或分娩時發生胎衣滯留或繼發慢性子宮內膜炎導致長期不孕。公羊感染則表現為睪丸炎。慢性病例還常見患病羊關節炎。羊的布魯氏菌病嚴重阻礙了養羊業的發展,對畜牧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羊布魯氏菌病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且人感染后常因誤診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可能轉為慢性,反復發作長期不愈,喪失勞動能力,很多牧民常因病致貧。少數病例甚至導致死亡。
羊種菌相較于其他種的布魯氏菌,羊種菌的毒力強,癥狀典型且易發并發癥。人類感染后表現為發熱、乏力、多汗、肌肉或關節疼痛變形,或伴有肝、脾、淋巴結和睪丸腫大等。人類普遍易感,通常與患病家畜接觸多者發病率較高,感染布魯氏菌人群與職業存在很大的關聯,其感染者均與患病家畜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接觸,感染者主要為從事畜牧或畜牧產品加工相關的人員,例如牧民、屠宰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等。雖然感染該病愈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也存在再次感染的情況,獲得免疫的途徑常見的為疫苗接種或隱性感染,而不同種布魯氏菌間有交叉免疫。
對于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需要根據地區的劃分實施不同的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分區防控”,一類地區可采取監測、免疫、撲殺患病家畜相結合的防控措施,接種的疫苗可選擇M5 株、S2 株、S19株或農業部批準的其它疫苗[2]。而在二類地區、三類地區應采取“監測、撲殺陽性動物”的疫病凈化措施,避免從高風險地區引進牛、羊等,以防止該病的傳入。動物布魯氏菌病的診斷按照《動物布魯氏菌病診斷技術》(GB/T18646—2018)標準進行,臨床上常通過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進行篩查,疑似病例再用試管凝集試驗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進行確診。常用的方法還有補體結合試驗、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獸醫主管部門應加大對布魯氏菌的監測與處置力度,加強動物的調動監管,并落實養殖者的防疫主體責任。養殖場或養殖戶應定期進行嚴格消毒,發現疫情應及時上報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或動物衛生監督部門,經過相關部門確診后按疫情處置規范進行撲殺、消毒及無害化處理。
對于人類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做好生物防護及消毒工作,提高自我的防護意識十分重要。如果人一旦感染該病,因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早期聯合用藥可以提高治愈率,使用的藥物有多西環素、利福平、鏈霉素等。注意需要足量、足療程用藥,必要時延長療程,以防止復發或轉為慢性病例。在治療過程中應加強血常規、肝腎功能的監測。
羊布魯氏菌病的臨診癥狀、病變與很多疾病相似,臨診不能確診。應注意與沙門氏菌病、衣原體病進行鑒別診斷。羊和牛是我國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傳染源,根據傳染病的防控要點,控制傳染源對疫情的控制尤為重要,因此,農業部門與衛生部門應建立聯防聯控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和控制布魯氏菌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