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韓溫
(廣西鳳山縣喬音鄉畜牧獸醫站廣西河池 547600)
牛結節性皮膚病又稱牛結節疹、牛結節性皮炎。雖然發病不常見,但是今年以來,鳳山縣出現多例疑似牛結節性皮膚病病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牛的生長發育,給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密切注意防控本病。
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為雙鏈DNA 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其屬于痘病毒科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羊痘病毒屬的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1]。本病毒與山羊痘病毒和綿羊痘病毒的主要抗原具有共同點。在電子顯微鏡下進行鏡檢,可見其外觀沒有差異性。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環境中病毒表現的比較穩定,可以在-80℃的環境下的皮膚結節中保存10 年以上,在組織液中也可存活6 個月。在室溫下的結痂中,病毒可以長期存活,能夠存活超過35d。但其對陽光較為敏感。其對高溫比較敏感,通常在55℃的環境中僅可存活2h,當溫度升高至65℃時,存活時間不超過30min。其對強酸強堿比較敏感。對甲醛,三氯甲烷等一些洗滌劑也較敏感。常用的消毒劑,也可以將其滅活。但是處于結痂中的病毒,使用消毒劑難以殺死。
本病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在寒冷和炎熱的季節病毒不易傳播。但在氣候溫和的季節,結節性皮膚病病毒會大規模地進行傳播,造成了大量牛的感染和發病。本病的傳染源為患有結節性皮膚病的病牛,在牛的皮膚結痂和其他組織中含有大量的病毒,而且并能夠通過唾液、血液、精液以及其他分泌物將病毒排出體外。本病的傳播途徑是感染有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的污染物。污染物被健康牛接觸時就會引起發病,此外處于妊娠期的母牛也可以將病原傳給胎兒,母牛還可以通過哺乳將病原傳播給犢牛,而公牛也可以通過精液將病毒傳播給母牛。本病還可以通過節肢動物進行間接傳播,蚊、蠅、蜱、蠓等,這些節肢動物攜帶有病原后通過叮咬健康牛,從而引起本病的傳播。本病的易感動物為牛,水牛也具有易感性。但本病毒不感染人。
病牛的臨床癥狀與其在發病前的健康狀況以及所感染的病毒量具有相關性。一般有體溫升高的癥狀,通常可以高達41℃,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以及漸進性消瘦。從口腔中分泌出大量的唾液。特征性癥狀為體表皮膚出現許多結節(疙瘩),結節硬而凸起,界限清楚,觸摸有痛感。病牛有結膜炎和鼻炎的癥狀,體表的淋巴結出現腫大,奶牛感染后,有產奶量下降情況。而后隨著病牛病程的延長,可見在其身體不同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結節,主要表現在頭部、頸部、四肢、乳房、生殖器和會陰部等[2]。結節的大小直徑約為2~5cm,這些結節呈圓形,凸起于皮膚表面,其下深入到皮膚和皮下組織中。觸診時可見有疼痛癥狀,這些結節不同大小,造成的危害也有所不同,小的結節通常不會造成任何危害,其在發病后會逐漸的自動消失。而大的結節,后期可能會造成皮膚的破潰和結痂。感染引起的造成較長時間的不愈合,當大的結節形成結痂脫落后會在皮膚表面留下瘢痕和深洞[2]。在口腔內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糜爛和潰瘍,身體的腹側以及四肢等部位會有水腫情況,從而使得病牛不愿站立和行走。有時在公牛的陰囊和外陰部位,可以出現水腫,導致其不育。母牛感染后會出現流產以及較長時間不發情、病牛消瘦、皮膚結節以及乳房炎等,造成的創傷不易恢復。
對病死牛進行剖檢,可見其消化道和呼吸道內有彌漫性結節。淋巴結出現腫大和出血。心臟、肺臟、腎臟均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和出血。腎臟感染后質地變硬,病牛的胃腸道黏膜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公牛的睪丸和膀胱也可見有結節和其他病理變化。
本病僅靠臨床癥狀和病理病變的觀察很難做出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技術確診,實驗室診斷方法主要有病原鑒定和血清學的檢測,病原鑒定是通過PCR 的方法。從病牛身上不同部位取樣,采用PCR 方法進行鑒定。本方法需要的儀器和技術的操作要求較高,不利于臨床檢查。對病毒進行電子顯微鏡鏡檢,可以判斷其為痘病毒,但難以區分其所屬的型或者屬。而血清學方法,僅能夠檢測出病料中含有綿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或結節性皮膚病病毒,但是難以區分3 者。蛋白質免疫印跡法具有高度的特異性,但相對費用較高。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目前應用比較成熟的方法。
本病的預防可以通過疫苗接種來進行,目前使用的疫苗有兩種,一種是減毒活疫苗,一種是同源疫苗。減毒活疫苗是采用山羊痘病毒或綿羊痘病毒減毒后制成的疫苗株,且山羊痘病毒制作的疫苗株效果要好。雖然減毒疫苗株研究較多,但是其存在重組的危害。由于本病是外來病,所以,對其防控措施主要避免其進入養殖區域(場)。本病的預防還需要從源頭上對其進行控制,避免從疫區和其他危險地區引進牛種。加強宣傳工作,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對發病牛場進行封鎖,并隔離病牛,撲殺發病牛,并對易感人群和危險牛群接種疫苗,進行緊急免疫。本病的預防還需要控制各種寄生蟲,尤其是可以攜帶并傳播本病的一些寄生蟲。在夏秋等季節,由于寄生蟲的猖獗所導致本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本病有可能會被寄生蟲所傳播,所以要進行消滅蚊蠅等工作。在日常飼養管理中,還需要提升飼養管理水平,以確保牛舍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對牛舍內外環境進行清掃,及時將環境中的各種污染物清理出去,避免這些污染物中的病原感染其他病牛,并對這些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牛場還需要制定科學的消毒方案,通過加強消毒工作,來減少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時要注意做到全面和徹底,不能留有死角,避免病原的存留。消毒液要定期更換,避免病原對消毒液產生耐藥性。
養殖戶(場)一旦發現有牛發病,應及時將病牛隔離,并對室內環境進行徹底的清掃和消毒。隔離的病牛可以注射芐星青霉素進行治療。針對患病部位的皮膚,可以涂抹碘伏治療。對于發病牛的眼睛使用環丙沙星滴眼液進行沖洗[3]。這樣經過一周左右,病牛可以痊愈,但部分病牛在痊愈后,皮膚上存留著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