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艷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玉溪 653300)
布氏桿菌病通常簡稱布病,此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傳播引發的一種傳染病,易感動物主要是牛、羊、鹿,也可以人畜共患。在養殖中一旦發現病例傳染速度很快,對養殖業危害極大。近年來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牛羊的養殖規模和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在實踐中能夠發現牛羊養殖中不時會有布氏桿菌病的發生,同時人類感染患上此病也時有發生。影響到畜牧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對人類的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威脅。
牛羊感染布氏桿菌后的潛伏期通常在14~180d,幼畜感染患病后,一般沒有十分明顯的癥狀,母畜患病后可發生流產現象。通常母畜在妊娠5~8 月齡時發病,主要表現癥狀就是流產或產死胎,也有少數病畜能夠正常產崽,但所產幼崽大多軟弱無力。母畜流產時,其生殖道常常出現發炎現象,陰道內可見明顯的紅色結節,流出呈灰白色的黏性分泌物[1]。母畜流產后一般在2~3 周會持續排出惡臭難聞的褐色黏液。另外,患病母畜同時還會伴有子宮內膜炎或乳房炎等其它疾病。當公畜感染患病后,一般主要表現為滑膜囊炎、睪丸炎或關節炎,其睪丸及附睪出現明顯腫大,陰莖發生紅腫現象。
將妊娠期母畜剖檢,可以發現從子宮絨毛膜不定期的流出灰白色或黃色膠狀滲出物,但滲出物一般沒有異常氣味。母畜絨毛膜由于充血呈紫紅色。絨毛膜可發現壞死病灶,表面覆蓋有灰色的膿液或黃色壞死物。母畜胎衣發生明顯增厚,表現為浸潤黃色膠樣,偶爾可見表現為蛋白膜或覆蓋有膿液。另外,母畜的膀胱黏膜和胃腸黏膜可檢出出血點,支氣管有炎癥表現,肝臟內可發現大量壞死灶,淋巴結及脾臟明顯腫大,真胃內具有大量白色或淺黃色的黏液,另外,流產胎兒可發現敗血癥變化[2]。對患病公畜剖檢時,可見其陰莖發生紅腫,黏膜上有結節現象,睪丸出現明顯腫大,被膜和漿膜發生粘連,其切面能看到壞死灶或化膿灶,精囊和附睪部位也能發現壞死灶。
平板凝集法具體操作過程為:選取清潔衛生的玻璃,將其均勻劃分為大小一致的小方格,每5 個小方格內置于同一血清樣本。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要求加入血清及抗原,分別采用細小棉簽攪拌各個樣本。對玻璃板加熱,在30℃環境條件下保持5~8min,接著即可對檢驗結果判定。
準備5 只規格一致的試管,分別對其編號為1 號、2 號、3 號、4號、5 號,其口徑一般為8~10mm,將試管置于同一試管架內。在1號試管內加入碳酸生理鹽水2.4mL,2 號試管內無需添加任何試劑,3 號、4 號及5 號試管內分別加入碳酸生理鹽水5mL,接著在1 號試管內加入0.5mL 樣本溶液并充分混合。在1 號試管內分別取出0.5mL 液體置于2 號試管及3 號試管內,待3 號試管內溶液充分混合后取出0.5mL 置于4 號試管內,待4 號試管內溶液充分混合后取出0.5mL 置于5 號試管內,結合結合實際凝集狀況判定結果。
全乳環狀實驗主要用于檢查母畜乳汁。在乳汁采集過程中,首先需要徹底清洗母畜乳房,將乳頭擦凈后擠出1mL 乳汁,并將其置于滅菌凝集試管內,對全乳環狀抗原采用振蕩器充分混合,取出1 滴置于凝集試管內,待充分混合后將混合液置于38℃的溫水內保持1h,將試管取出后震蕩處理,接著判定結果。
目前有些地方已經確定該地達到布病凈化區,因此已經取消了對布病的定期檢疫。隨著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有的養殖戶對飼養的家畜感到懷疑要求檢疫時,最終檢疫結果顯示該病在畜群中占有相當比例。所以,必須全面加強檢疫:①養殖環節檢疫。尤其是規模化養殖場,必須定期進行抽檢,對散養戶也要針對性的進行抽檢;②流通環節檢疫。由于布病是國家法定要求的檢疫項目,因此在出售、購入、運輸前要及時進行檢疫,對檢疫后確認合格的動物及動物產品,按照規范要求出具動物檢疫證明或加封檢疫標識[3]。對發現的可疑病畜要就地采取措施進行有效控制或處理。對購入的種用或乳用動物,在購入后必須采取隔離觀察飼養,經過一個月的隔離期后重新檢疫,保證購入動物健康;③屠宰環節檢疫。由于布病極易傳播的環節就是屠宰環節,因此必須搞好宰前檢疫,通過規范的實驗檢驗,能夠及時檢出疫病在宰前進行控制。
對病畜嚴格規范處理,是最為有效的牛羊布病傳播控制措施。在實際養殖中,部分養殖戶發現牛羊患有布病后,未立即報告及控制,而是隨意放牧或飼養,部分養殖者甚至出售患病牛羊及其同群牛羊,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疫病的傳播。因而,需強化監督及管理,一旦發現患病牛病必須立即控制,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處理,從源頭上對牛羊布病有效控制。
飼養管理規范與否直接決定著牛羊布病的發生概率。當前,多數養殖戶飼養方式不規范,尤其是散養戶甚至存在著人畜混居現象,布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病,這一飼養方式極容易引發布病的傳播。因而,不斷優化飼養方式:①嚴格落實人畜分離,徹底分離人類居住場所及牛羊飼養場所,避免人畜混居;②采取規范的飼養管理方式,制定完善的飼養管理規程,以提升牛羊生產力及質量。強化疫病監測,以及時發現并控制疫病;③提升養殖人員自我防護意識,進出飼養地前必須更換衣物、鞋帽,同時嚴格落實相關清洗及消毒工作。
從當前養殖環境實際狀況來看,遠遠無法滿足科學環保相關要求,即使已建立養殖小區或規模飼養場,但日常養殖中未及時清理并規范堆放糞便,未規范處理相關污染物,消毒制度不完善,未定期科學消毒。因而,需不斷提升養殖戶消毒意識,全面落實消毒工作:①在規模養殖場及養殖小區內需要相關污染物處理設備及無害化處理設施等,對污染物、病害動物及其產品規范處理;在養殖圈舍下風口設置糞便堆放及處理廠,定期處理糞便,若條件允許還需建立高標準處理廠,綜合利用處理后糞便;②完善消毒制度,配備消毒設施及藥品,在具體生產中嚴格落實消毒制度,對各類污染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牛羊布氏桿菌病檢疫及預防工作與養殖戶養殖效益密切相關,同時也決定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因而在日常養殖中,養殖戶需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開展養殖管理,若發現疫病應立即上報相關防疫部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遏制牛羊布氏桿菌病。此外,檢疫部門也需大力宣傳牛羊布氏桿菌病,幫助養殖戶充分了解這一疫病,以提升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