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兵 寧夏大學
2020 年8 月,《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引發社會和學術研究界的廣泛關注,在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現有研究多聚焦于“體教融合”的歷史變遷、理論核心、發展困境和推進路徑等方面,但對于我國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在經濟、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差距的現實情況下,體教融合如何結合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實際情況在農村地區推行關注較少,而隨著2021 年1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基于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重要地位,本研究探討體教融合的改革中關注到農村地區教育資源、教育理念等的差距的現實情境,如何更好地創造條件,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動農村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健康人格的塑造、社會適應人格的形成,更好推動教育公平和體育強國的建設。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為了解決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教育部等部門在2016 年頒布的《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2018 年九月頒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2021 年頒布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中給予農村地區政策和財政傾斜,為解決農村學校體育基礎設施長期供不應求的現狀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為農村地區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運動員培養體系在農村學校體育中的建立、體教融合改革在農村地區的推進提供物質基礎。
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指出:落實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加強鄉村學校緊缺學科教師和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訓,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政府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保障農村地區人才引進,以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主要表現在農村教師崗位增多和農村教師福利待遇提高,以保證“人進來”和“人留住”,切實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從而提高農村地區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為學校體育發展帶來“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從而為農村地區體教融合改革的推行、農村地區運動員培養體系的建立提供人才支持。
基于體教融合相關理念和內涵,在學校體育方面,現階段農村地區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仍處于較低的水平,主要表現在多樣化選擇匱乏及體育基礎設施緊張,僅僅只能滿足學生的日常體育需求,在學生興趣選擇和技術水平提高方面存在瓶頸,無法承擔建立運動員培養體系的時代任務;而在家庭體育和大眾體育層面,由于農村地區長期經濟發展落后,農村生活環境中的基礎設施建立仍不完善,而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建立的村民健身廣場服務主體更多是老年人群體,且老年人健身需求較低,使得體育設施既無法滿足青少年兒童的體育需求,資源又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導致在課余體育活動方面,現有農村體育設施無法滿足青少年學生需求,極大阻礙了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青少年學生良好體育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所以體教融合改革在農村地區的推行極大的受制于基礎設施的薄弱及供需失調。
長期發展過程中,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經濟結構單一,這一經濟基礎導致農村地區教師福利待遇較低,且生活較為單調。這一現狀導致農村地區體育教師較為匱乏,難以滿足正常的體育教學需求。而現有體育教師的分析來看,從年齡和性別結構來看,主要以年齡偏大的老教師擔任,且主要以男體育教師為主,這一結構導致教師在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上較為落后,直接導致學生的體育課無法達到該有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從而導致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技術水平無法得到顯著提高,而技術水平相對低下和校內競賽的缺乏又會直接導致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下降,形成惡性循環鏈。這一現狀直接導致體教融合相關理念中關于提高體育競賽水平,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訓練、競賽活動,擴大校內、校際體育比賽覆蓋面和參與度存在現實阻礙,阻礙體教融合改革的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不利于運動員培養體系回歸國民教育系統。
農村地區由于環境相對閉塞,經濟發展與城市存在二元結構,在教育理念等方面仍較為落后,主要表現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在學校教育中,學校主要重視應試教育,對于應試科目更為重視,從而導致體育課被侵占,這一現狀在體育納入中考之后有逐步緩解,但仍然發現學校領導并不認可體育在健身健體中的作用,不認可強身健體對于學習成績提高的正向功能,以應試教育思維辦體育,從而導致體育課成為“考試課”,體育課內容服務于體育中考,內容逐漸單一化、枯燥化;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思維方式較為固化,仍堅持文化學習是第一要務,將體育與“玩耍”混為一談,認為體育是不務正業,從而導致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不高。這二者都直接導致學生的體育需求無法滿足,體育積極性遭到打擊,從而不利于健康良好的體育習慣的養成。
從《意見》中提到的關于完善青少年競賽體系、完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以及引入社會體育機構協同合作促進學校體育發展,到落地實施中所采用的“增設體教融合教師崗位、實行課后時間托管、學校體育社團活動”等舉措,在促進農村地區學校體育發展的落地實施中具有一定的難度,應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給予農村地區更多的關注,完善頂層設計,在政策傾斜上提高對于農村地區的關懷度,加大資金和人才支持,推動農村地區體育基礎設施供需平衡;在體制機制上,將體教融合成果納入學校、政府績效考核,提高地方政府和學校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在目標設立上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在思想指導和原則不變的基礎上,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設立“階梯性、可行性、專長性目標”。
在學校層面,本著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則,利用各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現有條件,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加快校本課程的教研活動。在課程內容上可開發利用本地民間傳統體育資源,也可以根據現有自然資源和物質條件,自行設計體育活動和自行制作簡易體育器械保證課堂運動負荷和運動密度,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也可將一些對于場地器械資源要求較低的體育活動納入體育課程內容,以豐富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以解決現階段學生體育需求問題,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良好生活方式。
針對農村地區本地體育教師體育觀念和專業技能較為落后的情況,以及從教師發展的角度來看,有關部門可建立三級培訓體系,一級培訓是對于體教融合成果突出的學校體育教師可參加“體校牽頭,各體院配合”的在職教師進修活動,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體育理念和教學思路,拓寬視野,提高認識發展自身能力;二級培訓是由優秀教師進修完成之后開展的縣級為單位的“以體育教研室牽頭,各學校體育組配合”的在職教師培訓活動,通過集中學習,共同培訓,從而提升縣級體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最后是在校內建立“以體育組牽頭,各教研組配合”的師徒幫帶制,由體育組培訓其他學科教師,提高其他學科的體育素養和體育能力水平,以此來解決課余體育活動時體育教師緊張的情況,以此建立師徒幫扶小組。從而構建三級培訓體系,以此解決體育教師匱乏和水平不高的情況。
重智育輕體育是長久以來社會發展所形成的固有觀念,而在相對發展落后的農村地區更是根深蒂固,要想改變一方面需要拓寬體育人上升的通道,提高體育從業者的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以此打破固有的“僅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觀念,從而改變對于體育的態度,提高家長對于青少年體育的重視程度;其次是要加強對于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宣傳,提高大眾對于體育強身健體的認識,從而使得人民大眾愿意參與體育,享受體育的樂趣,最后,要加強體育基礎知識的普及,提高大眾簡易體育基礎技術和能力,從而提高參與體育鍛煉人群的基數,從而使得家長愿意與學生完成家庭體育作業,發揮家庭體育對于學校體育的促進作用
在黨中央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為農村地區學校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創造發展的機遇,隨著“體教融合”“雙減”等一系列政策的頒布,又為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和價值導向,而從農村地區的現狀來看,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以及教育觀念仍然是阻礙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絆腳石,體教融合改革措施的推行依舊面對艱難挑戰。而歷史經驗和政策指引又告訴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因此無論是從鄉村振興戰略,還是從健康中國、體育強國規劃,以及從體教融合的推行來看,學術界和社會大眾都應該給予農村地區學校體育發展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提供更多切合實際又切實可行的方案,而農村地區的廣大教育從業者也應該積極加強教研活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推動農村學校體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