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珺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城關初級中學,甘肅慶陽 744500)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閱讀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傳統閱讀教學法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群文閱讀教學法則能夠實現這一目的。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好群文閱讀的組合選文,這樣才能夠確保群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的科學性和高效性。
群文閱讀教學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中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與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群文閱讀更加關注學生閱讀的數量及速度,注重學生在諸多文章閱讀中實現意義的建構,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群文閱讀,主要是和“單篇閱讀”相對而言的。群文閱讀中的群文并不是對單篇文章簡單進行堆砌,此群文的組合是呈現結構化特點的,這也是其最主要和最顯著的特質。在群文閱讀中,結構化主要是將某一關聯點當作核心,把事物進行有機的聯系,進而實施組合、聚合。群文閱讀的議題是核心部分,文本需要圍繞著議題進行聚合,群文的文本都需要在議題范圍內,且從不同的角度對議題進行解釋,從而使學生對議題的理解呈現層次性[1]。
群文閱讀教學打破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單篇閱讀教學局限性,要求教師把多篇文章依據一定邏輯進行組合,使學生在相應時間內從一篇文章過渡到另一篇文章,并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另外,群文閱讀還能夠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首先,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所選的文章都具有一定關聯,它們能夠促進學生在文本的異同中體會語言的多樣性;其次,群文閱讀教學比較注重多角度觀察,往往運用到逆向的思維,因此能夠對學生的閱讀思維進行培養和鍛煉;最后,在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通過文本閱讀,學生能由表及里地體會文章的美,并從閱讀轉變到體驗和評價,從而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過程中,想要對閱讀內容和思想實現全面、深入了解,學生必須對作者有全面認識,而這通過一篇文本閱讀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將教材文本當作基礎的同時,從群文閱讀視角進行考慮,以作者為中心來篩選與整合文章,對作者的代表性文本進行提煉,以此實現群文的組建。例如,在《春》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挑選《匆匆》《背景》《綠》和《荷塘月色》等進行群文的組建,讓學生對此類散文進行閱讀和比較,并引導他們探究作者如何進行“文眼”設置、對文章結構如何安排、在語言的表達和描述中具有怎樣的風格,以及作者如何實現寫景與抒情的有機結合等。這種群文閱讀方法,能使學生以朱自清為中心對其散文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閱讀與比較,促進他們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這種閱讀方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能夠引導學生認識朱自清散文寫作的藝術和魅力,認知和感受名家的風采,并從朱自清散文中不斷吸取營養,從而促進他們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2]。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文本的體裁是多種多樣的,且不同體裁的文本還具有相同或不同的表達。因此,教師可以按照某一個體裁來進行中軸線的設置,并圍繞體裁來進行同一體裁文本的選擇和整合,從而進行群文的組建。比如,在講解初中語文教材中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時,教師就可以對教材內其他演講稿的課文進行選擇,如王選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顧拜旦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 周年》等,這些都是關于演講稿的文本,對它們實施群文的組建,能夠加深學生對此類演講文體的認識。在這種群文閱讀的方式中,教師可以將比較閱讀當作基本手段,從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出發對其實施精讀和細讀,從而使學生對演講稿的主題、結構、內容、風格、思路和結語設置等進行認識與掌握。之后,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來向其他的演講稿實施遷移和拓展,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文學的寫作中,不同的作家往往用到同一主題,正是這種情況下才顯示出文學創作的豐富多彩和靈活創新。閱讀教學也是一樣,所以教師可以以“同文”為中心選文。比如,在初中語文教材內有很多關于親情的文章,教師就可以圍繞著親情中關于母親的文章進行群文的組建,可以將教材中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當作核心,引入胡適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鄒韜奮的《我的母親》等進行群文的組建。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將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當作核心,引導學生來對此類同主題的文章內容、語言表達、主題思想和結構形式等實施對比,這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對同主題的群文閱讀進行設計時,教師要按照以文解文的思想實施群文組建,通過《回憶我的母親》來促進學生對另外同題材文章進行拓展性閱讀,促進學生閱讀的遷移,從而加深學生對《回憶我的母親》文章的認識。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組文方式直接影響到群文閱讀的效果。為了使群文閱讀能夠逐漸深入,教師就要通過拓展強化實施組文。比如,在教學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春》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春》一文主要是對美好春天進行呈現和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美麗春天的渴望和喜愛之情,而此篇文章對家國情感并未涉及。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時,可以對《濟南的冬天》和《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一些作品進行組文。通過對此類文章的閱讀,學生就會發現,這些寫景類文章除展現景物之美,還表達了作者的家國情懷。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具備思想性的文章,以此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所謂完善增補,主要是指教師完成對課文的講授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來進行其他相關文章的拓展閱讀,從而從不同角度實現對此作品的深刻認識。比如,在教學完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望岳》古詩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杜甫在不同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使學生深刻認識杜甫創作的風格。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杜甫各個時期的作品的特點,從而認識到一個人創作的風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間及環境變化而改變的。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一些名家對杜甫詩歌作品進行評論的文章進行閱讀,從而促進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杜甫及其作品,達到完善增補的目的。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現代化初中語文閱讀方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顯著的運用價值。為了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采取合理的策略做好組合選文,這也是教師應特別重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