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福建省晉江僑聲中學,福建晉江 362271)
當前,學校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隨著新高考評價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深度教學的推廣,我們開始思考以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深度教學是什么,為什么要進行深度教學,以及怎樣進行深度教學。
“所謂‘深度教學’,是指教師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帶領學生超越表層的知識符號學習,進入知識內在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挖掘知識內涵的豐富價值,完整地實現知識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價值。”[1]在筆者看來,深度教學是指教師在推動學生學科素養發展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素養,使學生在體驗中深度感受,在設問中深度思考,在質疑中提高思辨能力,在學習中深度構建知識聯系,最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將知識內化,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能靈活運用。
在高考指揮棒下,應試教育觀點根深蒂固,教與考發生了價值錯位。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常依據高考考綱來進行知識點的教學和鞏固,這容易導致高中政治教學知識碎片化。教學過程中,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學科能力、學科經驗呈現出“結構性沉默”的現象。因此,深化以“素養發展”為導向的政治課教學改革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建構知識,提升能力,培育素養”必將成為政治課深度教學的應然追求[2]。
在社會因素上,整個社會關注的是高考的結果,如升學率和名牌大學上線率。不少一線教師曾多次嘗試改變現狀,最終還是抵不過來自社會、學校和家長的三重壓力。在以追求成績為目的的課堂中,極少有人注意到在成績提高的背后卻是興趣的喪失,在教學效率提高的背后卻是關鍵能力的缺失。能力教育舉步維艱。能力教育本身是一個漸進的、緩慢的隱性過程,而能力培養是無法通過政治考試成績來評價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不斷地推動教學改革,通過深度教學來構知識、提能力、育素養。
深度教學不是靜態的課堂,而是活動型課堂、體驗型課堂,乃至合作型課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深度學習和深度體驗。在合作的過程,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思維碰撞、情感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學生能提升思維的靈敏度及內化知識的能力;在探究中,學生可以從彼此身上獲得更多不同的觀點、見解,從而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或者最佳的觀點,進而提高自身關鍵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度感受,增強學生之間合作的實踐性;讓學生學會求同存異,使合作在爭議和思辨中得以實現;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陳述自我觀點,在觀點對立中分辨正確觀念,在對比借鑒中訂正觀念,在合作探究中發展觀點、提高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真正在合作探究中完成深度教學的任務。
創設問題情境是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機制。問題情境的選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是如何設置有效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如何創設恰當的情境。
蘇格拉底說:“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向他們發問。”教學的最終效果則直接取決于問題設計的效度與信度。有效的問題驅動,可引思,可激趣,能促學,可見問題引領的重要性。導入問題的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中用材料的鋪墊和選擇設置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深度分析材料,自主發現材料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切實地解決材料中的問題。如果由教師設置問題的話,那么,這些問題必須滿足以下幾個特性:第一,具有探究性,能夠引起認識的沖突;第二,具有啟發性,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第三,具有有序性,設置的問題要由淺入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最終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和深度。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要想讓學習者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因此,情境的選擇至關重要。情境的選擇可以聚焦熱點、國家的方針政策等。但在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素材之間的邏輯關系,不能盲目求新,應處理好內在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的有機統一。
問題情境的合理創設,可以使問題和情境成為學生心靈的點播器,進而喚醒學生深層情感和思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能夠基于核心素養,運用深度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不斷地培育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學始于思,思始于疑,疑始于問。”要想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其關鍵能力,包括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教師就應鼓勵學生質疑。教師該如何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呢?
首先,讓學生“敢問”。在深度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允許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允許學生對教師或課本上的觀點提出疑問,鼓勵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只有敢于質疑,才能在質疑中培養思辨能力、科學精神、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使思辨成為提升核心素養的“催化劑”和“助推器”。
其次,讓學生“想問”。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之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教師應創設探究式情境,打造平等的課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觸發情感、激發追問意識,進而推動“想問”的意愿。
最后,讓學生“會問”。教師在課堂上應積極鼓勵學生創新,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的觀點碰撞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讓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深度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辯證思維,讓核心素養在追問、慎思中提升。
從教師方面來看,單元教學是根據單元內不同知識點的關系,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單元知識系統的整合,把零碎知識以單元為模塊進行整理。對于這種單元教學,教師可以實施整體性教學,從而更好地體現教材內容及知識點內在的聯系。教師可以先構建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以便于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掌握單元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的思想方式。
從學生方面來看,在課堂上,學生應成為知識建構的主力軍。單元教學立足學生的深度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政治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體系之后,能夠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切實運用知識體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關鍵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在課堂上,學生應通過分類和整理知識點,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構建一個模塊化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重視深度教學,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提升能力、培育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