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特教高中語文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優化教學方法,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有效滲透德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目標。
在特教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選擇有代表性的教學素材,拓寬教學范疇并引入多樣化學習資源,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同時,教師要結合殘疾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師首先要充分挖掘各種閱讀教學素材和資源。教材中包括了各種類型、思想主題的文章,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德育元素,引領學生仔細研讀這些文章,理解其中的思想主題,給學生帶來正面的影響。教師要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讓學生接觸盡可能多樣的文章,使學生擁有基本的學科素養。當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后,教師可以將課程思政和閱讀教學充分融合,整合教材中的經典篇目讓學生進行賞析,如讓學生感受《禮記·大學》中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品味《我有一個夢想》中胸懷蒼生的志向,學習《生活是美好的》中熱愛生命、珍惜光陰的道理,體會《沈園二首》中詩人堅貞不渝的感情,領悟《聽聽那冷雨》中的故園情深和報國之心。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閱讀素材和資源。
教師要嘗試優化教學方法,在閱讀課堂上有效滲透德育。考慮到殘疾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同時,教師要運用合適的手段引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化解價值觀沖突,打破呆板的說教和僵硬的灌輸式教育。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從文本出發,設計各種小組交流活動。教師應在小組討論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對各種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同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討論中認真聆聽他人觀點的良好習慣,從而使學生在交流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授完《老王》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讓學生說一說這篇文章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從這個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哪些閃光點,以及這篇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學生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了解這個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人物形象,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樹立人道主義精神。這正是課程思政要達到的教育效果。
教師應積極為學生開辟語文閱讀第二課堂,以恰當的方式將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外。第二課堂能夠將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至生活,提升語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觀照社會、觀照時代、觀照人生、觀照自我,從而發揮語文的德育功能。這樣既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又能夠為課程思政提供更多素材。第二課堂有多種形式,教師要根據現有的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并結合殘疾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活動方式,使學生收獲更豐富的閱讀感受,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殘疾學生的特點,設計各類學生愿意參與并能體現課程思政理念的活動。教師在開展第二課堂時,可以采取組織語文類社團的方式,如詩文朗誦社、書法社、話劇社、演講社等。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誦讀或進行作品閱讀研討、交流分享等。同時,教師應為學生篩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鼓勵學生自己選擇有正面價值的素材并引導他們互相分享閱讀心得,從而使其深刻理解作品。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推薦優秀作品并作讀書筆記,這些作品或是勵志主題,或體現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等中華傳統美德。開展這樣的閱讀活動能夠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
演講是社會實踐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有影響和說服他人的作用。優秀的演說活動能夠傳遞生命感悟、社會責任、創業勵志等精神,從而給學生帶來精神鼓舞。在演講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復習課內有代表性的文章,如《五人墓碑記》《我與地壇(節選)》等。然后,教師鼓勵學生選擇一些課外延伸讀物,結合相應的主題開展演講比賽。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并閱讀關于奧運會的報道,感受其中的正能量,隨后完成演講稿的撰寫。最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奧運精神”為主題開展演講活動。這樣的演講活動能夠傳遞正能量,實現閱讀和寫作訓練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些都是很好的課外延伸學習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接觸更多課外書,從而在閱讀教學中有效落實課程思政,使學生有更多的閱讀收獲。
為了更好地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教師需要對活動過程進行合理設計。教師要在第二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獨立思考。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產生多元化的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然,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教師要從殘疾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如果學生的課內閱讀效果不理想或自身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教師就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朗誦、拓展閱讀等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果學生能夠較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且具備較強的學習自主性,教師便可以設計更加開放的第二課堂活動,如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延伸閱讀、課外詩歌朗誦、德育主題的演講比賽等活動,或建議學生自主編演話劇。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掌握更多知識,提高學科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課程思政理念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評定上。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定期考核時,可以從兩個方面總結考核成績,即過程性評價占60%,終結性評價占40%。其中,過程性評價包含閱讀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參與程度、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回答問題)、自學章節總結及對各種課外閱讀活動的參與情況;終結性評價可以參考閱讀考試的成績。教師可以定期開展閱讀評定,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閱讀素材,讓學生完成文本分析,最后總結學生的成績。針對殘疾學生開展閱讀教學,教師除了要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外,還要幫助殘疾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輔助他們克服自己的生理障礙,使其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樹立學習信心。
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定時,要采取更開放的策略,不能直接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定標準,而是要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使學生在此基礎上不斷進步。這樣的考核方法能夠體現德育思維,向學生傳遞正能量,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學科的目的不是取得高分,而是對外部世界有更好的認知,推動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在具體的考評中,教師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自學筆記、勤學思考等方面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讓學生對比自己之前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教師應在評價中給予學生更多正面反饋,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這不僅能夠落實課程思政,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提高綜合能力。
總之,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組織特教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現有的教學素材和資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為了更好地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在閱讀課堂中有機地滲透德育,讓閱讀教學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優化閱讀教學方案,靈活設計各種閱讀延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閱讀訓練的積極性,鍛煉與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