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玲
(福建省龍巖市第五中學,福建龍巖 364000)
眾所周知,歷史解釋素養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是指學生從歷史史料出發,客觀分析和評價歷史事物,從而實現訓練歷史思維、提高表達能力的目的。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史料的應用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使教學質量有所提升。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史料內容,可以明確教學目標,將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需要采取恰當的手段,不斷加強史料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教師講解歷史知識的有效載體。初中生學習歷史知識,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基于教材內容形成歷史視角,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從而提高學習質量[1]。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歷史教材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融入了許多圖片,減少了文字敘述,力求讓學生通過圖片獲取歷史知識。引入圖片是實現史料與歷史教學融合的有效途徑。教師將圖片與文字充分融合起來,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歷史知識。但應注意的是,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有限,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收集更多史料,將教材與史料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史料學習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從而使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斷提高。
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孫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了解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過程,掌握孫中山先生早期組織的革命活動。在近現代發展階段,由于封建與反封建的對立不斷加劇,社會動蕩,經濟低迷,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孫中山先生決心對中國進行變革。教師可以通過系統化的講述,讓學生理解三民主義的概念,理解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者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對三民主義展開講解,拓寬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刻闡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意義,并以史料為切入點,將真實的歷史畫面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革命活動,體會革命者浴血奮斗的革命情感,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延續艱苦樸素的作風,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運用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灌輸式教學阻礙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結合教學內容,選擇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史料。史料難度過大,將導致學生無法進行有效的分析。
教師要理清教學思路,明確教學的重點,將歷史素材融入課堂,讓學生通過閱讀歷史素材,進一步理解教學內容。史料的融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選擇的史料與教學內容存在較大差異,不僅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分析能力,還不利于歷史教學客觀性的體現。
在講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的過程中,三民主義思想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教師可以將學習三民主義作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結合史料,深入分析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孫中山先生在革命的過程中,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遇到困難依然勇往直前,為了民族的解放而努力奮斗。孫中山先生在提出三民主義時,充分地考慮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所以將三民主義分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理論概念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很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三民主義,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這節課的知識。此時,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帶領學生分析史料。在三民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民的革命情緒不斷高漲,掀起了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革命浪潮,推動了中國近現代革命的快速發展。在學生了解當時越來越多的人投身革命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革命政黨的產生過程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當前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珍惜眼前的生活,提高愛國意識。
在中國近現代發展過程中,受原有封建制度的影響,清政府長期封閉,在思想上缺乏先進性。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后,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向帝國主義屈服。在維護國家利益的背景下,眾多革命志士投身革命,希望通過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全新的政權,在思想上不斷開放,加強對外交流,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促進各領域的發展[2]。
在教學“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時,教師可以將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過程作為史料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史料的過程中,一方面了解同盟會成立的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推翻封建主義及帝國主義的統治;另一方面了解中國革命形成統一的目標,有效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革命運動的目的是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在維護國家權益的過程中,無數革命先輩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教師在融入史料的過程中,應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深入了解三民主義、同盟會的綱領,了解作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各方面發揮的作用。
在史料的表達形式上,文字史料應用較為廣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文字史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字史料內容較多,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增加文字史料在教學中的占比,使學生靈活應用文字史料。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史料,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史料進行探討,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在講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讓學生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成立學習小組,在小組中探究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廣泛收集相關的文字史料,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從而進一步感受孫中山先生在思想上的轉變,感受孫中山先生的家國情懷及愛國主義精神。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圖片史料,能夠驗證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同時能將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互聯網搜集與歷史事件有關的圖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歷史知識,使其歷史解釋能力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靈活運用史料,將史料與歷史教學有效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