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美
(江蘇省南京市東山高級中學,江蘇南京 211112)
語篇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它以多樣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實用性的表達方法及與單元文本密切相關的主題和內容,為教師提供了許多語言教學材料。但在英語語篇教學中,部分教師仍將語篇拆解為單獨的單詞、句式、語法進行教學,導致學生重語法、輕應用。對此,教師可將“讀·思·達”應用到語篇教學中,以提升語篇教學的有效性。
“讀·思·達”教學法的含義是將閱讀、思考、表述作為教學的主要流程,其中“讀”是基礎,“思”是中心,“達”是提升。“讀·思·達”三個要素有機融合在一起,缺一不可。這一教學法的核心是讓學生圍繞主題完成閱讀、思考、用口語表達或寫作的過程[1]。“讀·思·達”在英語語篇教學中的應用,即以閱讀、探究和表述為方法,以某個單元的主題和語篇為基礎,引導學生理解話題語篇,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并進行互動。
教師要圍繞單元教學的主題,找到一個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且和單元話題相關的話題,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語篇。接著,教師應對單元主題進行解讀,抓住語篇的重點內容和主要脈絡,有意識地組織英語練習活動,從而將散落在課文中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讓主題成為核心,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語篇內容。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的前提是教師選擇適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熟悉語篇內容、積累詞匯量。如果所選閱讀材料太簡單,學生的閱讀收獲將十分有限;如果所選內容過于復雜,又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考慮高三學生的詞匯量,并提供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閱讀材料,以保證閱讀量。
例如,牛津版高三英語上冊 Unit 4的話題為“Behind beliefs”,這篇文章圍繞“belief ”的力量展開論述。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讀”來熟悉語篇。這個過程除了要掃清學生的生詞閱讀障礙,讓學生流利閱讀外,還要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簡單介紹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知識,進一步幫助學生領會“belief”的作用。
教師可以設置導讀環(huán)節(jié),如通過播放關于信仰的視頻、圖片等向學生介紹和宗教信仰有關的文化知識。接下來,教師可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熟讀新單詞及短語:personality、progress、make great contributions、devote oneself to等,使學生關注“belief”主題。下一步,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語篇場景,讓學生快速閱讀文章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文章闡述了意志和決心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默讀后進行思維發(fā)散練習,如用短語result in 改寫句子:In the end/Finally/At last,my determination and perseverance resulted in my great progress.在學生熟悉文章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讀或齊讀課文[2]。“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例文,初步理解“belief”的作用,并從整體上理解語篇,幫助學生積累更多詞匯,為下一階段的語篇教學奠定基礎。
在語篇教學時,教師需要預留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涵。“思”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可以依據(jù)上下文猜測新單詞的含義,了解每個段落的邏輯關系,并分析課文的寫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感受。教師在語篇教學中,可采用“任務導向”模式,仿照試卷中的閱讀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學生以“尋找答案”為目的進行學習,可以有意識地過濾、處理和整合信息,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3]。
例如,雖然“Behind beliefs”這一單元的語篇中包含了國內外的信仰、信念等多方面信息,但單元的題目已顯示了語篇的主題,“belief”就是這一語篇的關鍵詞。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belief”這一關鍵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邊學習邊思考問題:“你怎么看待belief?”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語篇的中心,了解關于“belief”的基本信息。在清晰的學習目標下,學生便能在大量語篇信息中進行總結:對“monk”而言,“belief”是一種宗教信仰,寺廟便是“monk”研習佛經的圣地;對普通“buddhists”而言,“belief”可能是一種精神寄托。教師沿著這條思路進一步提問:“你們的belief是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更深入地挖掘語篇的內容,使其獲得關于“belief”的更多信息。為了讓學生按照目標開展學習活動,優(yōu)化語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思考提出更多發(fā)散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你曾在belief的驅使下完成了哪些任務或克服了哪些困難?你曾經聽說過某人因為belief發(fā)揮出驚人潛力的故事嗎?”從整個“思”的教學過程來看,單元話題“belief”自然引出了中外宗教人士的信仰,信仰中包含著信念的作用,和普通人的信念也密切相關。由此可見,“belief”是整個語篇教學的中心,所有學習和思考都圍繞這個中心展開,從而讓語篇教學內容成為一個整體。
高中生應具備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達”是訓練這一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達”主要包括口語訓練和書面表達訓練。口語訓練是一個語言輸出的過程,需要學生在實際交流中使用語言技能。教師在設計語篇教學時,可選擇一個主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將學習所得內化為自身能力。教師在語篇教學中,可依據(jù)實際情況和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適宜的語境,讓學生依據(jù)語篇教學的主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在“達”的過程中,可以整合積累的詞匯,選擇合適的句型,使用正確的語法,快速完成流暢的句子。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后寫作,幫助學生積累詞匯,讓學生在“思”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寫作思路,并進行創(chuàng)新性表達。
比如,學完Behind beliefs單元后,學生了解了belief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提供一幅漫畫,讓學生圍繞以下幾個問題自由發(fā)言:(1)簡要描述漫畫的內容;(2)說一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3)舉例說明你會怎樣做。學生可以發(fā)散思維,圍繞以上問題進行口語表達,也可以根據(jù)對漫畫的理解適當添加情節(jié),使所述內容更加生動和完整,同時應靈活運用自身掌握的詞匯。然后,教師可讓學生以“Come back to reality”為題,寫一篇英語作文。這種寫作練習對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有良好的鞏固、檢測、反饋作用,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在語言表達訓練結束后,教師需要對學生在語篇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講解,或讓學生自行糾正。教師需要進行總結,分析語言表達訓練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指出練習中存在的不足,但應側重于對學生的鼓勵,多表揚學生,給予學生信心,讓更多學生認可“讀·思·達”教學方式。
總之,語言和思維是密切相關的,教師在語篇教學中融入“讀·思·達”模式,可以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后,通過思考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為后續(xù)的語言輸出奠定良好基礎,從而切實提升語篇教學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