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藝雄
(福建省龍海第二中學,福建龍海 363100)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反思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在學生參與度及主動分析與解決問題等方面的不良影響,并以新課程改革精神為引領,探索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發現問題,通過合作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進而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綜合素養的提高。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興趣培養,引導學生高效學習,這本身就是生本理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體現。教師要認識到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展規律,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也就不會產生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必須分析學情,關注學生的興趣點[1]。
例如,“網絡改變世界”一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網絡交往的優劣勢,提高辨別網絡陷阱的能力,養成正確的網絡生活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而不顧及學生的興趣點,就會使學生陷入被動聽講的局面,而學生對理論性的說教并不感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有效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中,如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網絡解決問題的相關事例,以突出“網絡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這個主題:學生在課外遇到學習困難時,可以利用網絡隨時與教師交流,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更有效地完成作業,也可以在班級微信群中進行交流與互動;學生在預習環節,可以搜集名師講課視頻進行預習,并把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整理出來,在課堂學習時和同伴開展集體討論;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借助網絡實現隨時隨地學習。此外,教師也可以播放相關視頻來創設情境,如人們利用網絡交友、學習知識、查詢資料、購買物品、求醫問藥等,這些都展現了網絡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既節約了成本,也提高了辦事效率。在引導學生認識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時,教師同樣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如某學生由于沉迷網絡,徹夜玩手機,致使眼睛出現疾病而影響學習;有的人過馬路時還一直看手機,引發交通事故。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避免進行理論性說教,結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使教學過程形象化、直觀化,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不僅能獲取知識,還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2]。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非常重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問題意識,能夠根據學習內容主動提出問題,從而產生探究動機,增強探究意識。
例如,在教學“關愛他人”一節時,教師展示了一則案例:一位老奶奶去眼鏡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女士推開了眼鏡店的大門,進去后并沒有把手松開,而是等老奶奶進門后才放開手。老奶奶十分感激,連聲向這位女士道謝,女士說:“沒關系的,我的奶奶跟您年紀差不多,我希望當她進商場時,也有人能夠為她開門。”教師講完這個故事后向學生提問:“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通過深入討論,認識到在社會中,人們應互相關心,關心他人就等于關心自己。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主動提問題,并鼓勵他們進行探究。例如,在教學“法不可違”這一節時,在課堂一開始,結合學生對違法行為沒有深入認識的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問,如“什么是違法行為?”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根據教材中表述的“違法”的定義,列舉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為,他們也認識到一些看似是小事卻屬于違法行為的情況往往被人們忽視。在探究學習中,學生對“違法”有了明確的界定與認知。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提出問題:“違法與犯罪有什么不同?”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討論,對“違法”與“犯罪”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引發學生提問,并鼓勵學生積極探究,進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3]。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合作互動,集思廣益,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時,在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了大致了解后,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供學生探究和討論:國家法律對未成年人實施了特殊保護嗎?有哪幾部法律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怎樣獲得法律的保護?公民依法維權的方式有哪些?維權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在小組中的探究會更加深入,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
又如,在教學“公民的權利”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在創設情境后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小劉與小李去逛超市,可是超市的保安懷疑他們偷了東西,要帶他們去派出所,并進行搜身。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小李或小劉,在這種情境中,怎樣保護自己的公民權利不受侵犯?學生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來分析與討論問題,他們的探究欲望被充分激發出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促進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與熟練應用。此外,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也可以延伸到課后,如在教學完“善用法律”一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關于法治意識的社會調查,調查人們在受到侵害時,是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在調查中,學生需要合作分工,做好記錄,寫出調查報告等。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內容,提出相關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探究中實現知識的建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結合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且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如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