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華
(江蘇省啟東市濱海實驗學校,江蘇啟東 226200)
時空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即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與分析的觀念、意識及思維能力,屬于時間與空間的根本觀點,呈現形式主要有歷史地圖、大事年表、時序和紀,以及年代尺與階段特征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做好基本知識的講授外,還要從時空觀的培養著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1]。
任何史實都有發生的時間和空間,相關歷史人物、事件與現象均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的小點,這些小點往往同當時的社會特征、思想文化、經濟與政治等有著極緊密的聯系。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均發生著相當數量的歷史事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要求學生記住具體的時間點與時間段,還要指引他們把有關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步形成歷史時空觀念。
例如,“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為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商湯滅夏、武王伐紂與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學生記憶大量的時間節點,是培養他們時空觀念的優質素材。課堂上,教師先要求學生一邊學習本節課的新知識,一邊找出教材中出現的時間點。比如,夏朝約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商朝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西周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兩個時間點之間即為朝代的存在時間。接著,教師結合以上時間節點引領學生把具體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比如,夏朝建立“家天下”,為鞏固統治,成立軍隊和監獄,制定刑罰與歷法;商朝前期經常遷都,直至盤庚遷殷后才穩定統治,當時青銅鑄造技術十分高超。這樣,學生就能系統地學習新知識,逐漸形成時空觀念。
史實指的是已經發生的客觀進程,包括歷史上的各種人物與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同單純的歷史事件相比,史實的記載更為豐富。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可引領學生運用有關史實推動時空觀念的構建,圍繞所授內容開設一些專題課程,結合學生固有的歷史知識,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依托,呈現豐富的史實,使其總結建構時空觀念的方法,從而促進其時空觀念的形成[2]。
例如,在教學完“中國古代史之封建社會”這一階段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開展一個有關歷史時空觀的專題活動,圍繞封建社會講述和歸納構建時空觀念的方法。其一,數軸法,即采用向右發展的數軸圖,按照時間段和時間點標明與之對應的歷史事件,從而更清晰地觀察和分析歷史發展進程。以隋唐時期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標注出開皇之治、隋末農民起義、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等內容。其二,大事年表法,即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設立表格,把時空下發生的具體歷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填到表格中,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比如,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統一南北方,605年開通京杭大運河,618年唐朝建立等。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經學習過的歷史知識嘗試構建歷史時空框架,使其理解歷史的變化和發展、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多樣性和統一性等,幫助他們理解歷史變化的特征[3]。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展示一些與之對應的特定歷史事件,讓學生運用歷史時空框架展開解釋,學會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分析與處理歷史問題,深刻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與變化。
以“百家爭鳴局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引領學生建立時空框架,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變化特征。課堂上,教師先帶領學生分析百家爭鳴的特征,即時間為春秋戰國時期;時代背景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階級關系上“士”活躍,思想文化上私學興起,學在民間。接著,教師提示學生從變法視角來分析百家爭鳴。這一時期各國紛紛尋求變法,如秦國商鞅、齊國鄒忌、楚國吳起、燕國樂毅、韓國申不害、趙國武靈王、魏國李悝均在變法,教師要讓學生發現政治體制改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引導他們運用時空架構理解歷史變化的規律。
初中歷史以學習大量的歷史人物、事件與現象為主。教師應注意,不能讓學生單純地記憶這些知識點,而應教導他們不能片面地看待歷史問題,應從不同的時空視角來分析歷史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在帶領學生研究歷史對象時,教師應注意不能孤立進行,需要將歷史對象放置在具體時空條件下進行客觀分析,從不同視角與層面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
例如,“秦統一中國”一課主要分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教學這一課時,教師需注重講解秦始皇的功與過,提示學生要把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分析。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秦始皇的主要功績,即掃滅六國,統一海內;開創帝制,加強中央統治;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統一文字、貨幣等,讓學生知道這奠定了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接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及個人認知分析秦始皇的過錯,主要有徭役沉重、修筑驪山陵墓、焚書坑儒與嚴酷刑罰等,隨后讓他們將秦始皇的功與過整合在一起進行綜合、客觀評價,使其從當時和現在兩個角度進行評述,發現秦始皇的功大于過。
初中生的年齡較小,思維不夠成熟,學習歷史知識時通常停留在課本上,很難形成深刻、連貫的認知,時空觀念也有待提高。針對此,教師應合理應用歷史地圖,將其作為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工具,發揮地圖的優勢,為時空觀念的培養提供助力。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歷史地圖帶領學生分析特定時間與空間下的歷史事件,以及事件之間的關聯性,使其從地圖中挖掘一些隱性知識,增強時空觀念。
例如,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教學中,針對時空觀念的培養,當講到“清朝的疆域”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提供的地圖《清朝疆域圖》設計教學,運用圖示法按照方位展示清朝的疆域,讓學生指出清朝疆域的形成過程。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隨后清軍南下,消滅明朝殘余勢力與反清勢力,逐漸建立對全國的統治。設置臺灣府,有效管轄西藏地區和鞏固西北邊疆等。同時,教師帶領學生著重觀察清朝的省級行政區劃分,認識到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國版圖的基礎,且清朝五十多個民族中,每個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的締造做出了貢獻,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這樣基于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研究清朝的疆域,能夠增強他們的時空觀念。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培養時空觀念的重要性與價值,結合歷史知識的規律及特色研究科學、可行的教學路徑,從多個層面與不同視角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使其學會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聯系中對歷史展開觀察、分析與研究,深入探索歷史知識,從而使其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促進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