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雪 聊城市城市環境衛生管理服務中心
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也隨之增長了對日常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要求,城市建設越發引起重視。城市建設的好壞不僅僅關乎于建筑和交通等外觀設施的建設,環境衛生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城市建設的整體效果。城市建設應重視文明城市的創建,加強對城市環境衛生的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著手加強城市環境衛生管理,促使城市實現規模化的發展建設,構建出和諧的社會環境。
城市經濟發展存在差異化,一些以農業經營占主要經濟來源的地方城市,由于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對較慢,地方財政則會承受較大的壓力。面對城市建設投入的人力、財力壓力,地方政府難以支撐較大的資金投入來提升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通常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提升經濟效益的項目上,卻忽略了城市環境衛生建設隱含的社會影響和效益。城市環境衛生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在缺少人力、財力的支持下,管理工作難以實現較高的水平。
中小城市在堅實規劃時通常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中小城市在加快經濟建設的情況下,會加速新小區建設以及舊小區改造,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卻沒有重視環境衛生的管理,缺乏健全的環衛基礎設施,建筑施工后期再規劃垃圾放置位置則較為困難[1]。此外,已經規劃的環衛設施存在分布區域不合理的問題,不能滿足城市環境衛生建設的要求。隨處可見的垃圾,對空氣和河流會造成嚴重的污染,阻礙城市文明建設。
城市文明建設的一項重點內容就是環境管理工作,但是環境管理工作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的共同協作和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不單單是環衛部門一方的工作內容。比如垃圾消納場的建設,需要城市規劃部門、國土部門以及財政部門共同配合,如果不能有效配合,則會大大延長建設的時間,甚至導致無法成功建設。由于缺乏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環衛工作者不能得到相應的保護,導致環境衛生管理工作難以執行。
中小城市在不斷擴展城市區域的同時,一些市區、街道交叉的公共部分出現管理職責不明確、多重管理甚至無人管理的現象。缺乏清晰的管理職責劃分,導致出現問題時互相推諉的情況發生。由于缺乏嚴格的管理,露天垃圾的隨處堆放對人們的居住環境以及水質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與城市文明建設相違背。
城市中不同轄區環衛工作所屬執行監管的職能部門管理能力存在差異,不同轄區執行人員接受的環衛管理培訓以及環衛工作認知層面并不相同,所轄區域在城市中的位置也導致了這種差異的出現。比如城市商業廣場、中心商業街等歸環衛部門直接管理,由于環衛部門接受的培訓相對比較專業,對環境衛生管理的質量標準也十分熟悉,所以對轄區環境衛生的管理也相對較為嚴格。但是對于社區街道來講,通常由社區辦事處或居委會負責環衛工作,就會出現缺乏環衛隊伍以及環衛設施的問題,造成垃圾隨意堆放的環境衛生問題,影響城市形象。
城市環境衛生管理者擔負著創建城市優質環境、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受到的制約問題。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執法事項涵蓋城市管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對環境秩序的治理和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對社會矛盾的化解與社會治安的維護、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良好的城市環境可以保證城市的宜居性,能夠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城市環境管理擔負著艱巨的任務,甚至超越其他的專業執法[2]。在不斷的改革與發展下,城市管理人力資源的效果非常樂觀,從根本上轉變了執法的方式,城市管理人力資源的職能作用在城市精細化管理與網絡化社會服務管理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斷改善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形象與城市品質。
目前社會矛盾存在易發性、多發性,對此加強城市環境管理有利于維護城市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城市環境管理中,應當重視所有事件,否則將有可能將社會矛盾轉化為公共事件。人力資源堅持執法為民,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執法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服務管理,對志愿服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予以重視,大大降低了暴力抗法的情況,使社會穩定發展得到了保障。
城市環境管理人力資源是在一線工作的執法隊伍,與社會有著最為緊密的聯系,對公民法人的權力與義務有著直接的影響,群眾往往會將城市管理人力資源的執法行為與政府行政能力相聯系,以此來評價政府的執政水平[3]。基層政府形象與政府整體形象相關聯,會對社會和諧穩定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工作需要擔負建設人民滿意政府的重要任務。城市環境人力資源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關鍵所在。
針對城市管理應加快綜合性立法,加強執法的剛性原則,嚴格按照規定監管和執法,并采取多元化的執法方式,使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城市環衛管理人力資源具有社會協同、法治保障以及公眾參與的基礎作用,應在服務管理創新上使這些作用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城市環境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使城市環境和城市秩序能夠互相協調發展。
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應擔當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將目標定性在和諧城市環境秩序的維護上。對違法行為加強查處力度的同時還要注意對公共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使基礎設施的配置可以具備基礎性、均衡性以及公益性,保證利益分配的公正性,用制度化、經常化以及合理跨界合作的方式使公共價值增強。
城市秩序的保障需要社會的參與,應以政府為主導,提倡不同區域、部門以及行業的社會各方都能夠參與到城市環境衛生管理中,使政府能夠與社會各界共同協作,以民主、平等的方式開展治理工作[4]。政府負責宏觀的監管和政策引導,各單位落實社會責任,使社會整體的責任意識能夠被充分激發出來,積極培養和引導社會組織以及志愿者參與到城市環衛管理中,將城市環衛管理從單一的部門職責轉變成全民的義務。針對公眾參與的制度與途徑應進一步完善,構建城市環衛管理和公眾互動的機制,使社會溝通交流的機制可以更加健全,全面建設城市環衛管理人力資源志愿者隊伍。
由于以往在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過程中并沒有對權力進行合理的分割致使責任分散,不能有力地治理城市環境,所以依然需要將綜合執法作為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方向,對職能部門進行有機的統一,從整體構建城市環境衛生管理人力資源的體系,與其他部門加深協同合作,使城市管理的運行機制可以更加健全。在部門職責方面,應當對執法部門和管理部門各自承擔的行政權力進行合理的配置,首先理順監督權、管理權以及處罰權之間的權重,使各項權能之間不僅相互制約還能相互協調,通過科學的方式使“執法者執法不力”、“監督者監督缺位”的頑疾能得到良好的解決。對各項資源進行整理,使各個部門之間可以有更多形式的合作。將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可以發揮出綜合執法的優勢,增強其綜合監管的職能,同時進行監督和執法,通過權威的監督、評價和建議來解決城市環境衛生管理的問題,避免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惡性循環中。
通過加強信息技術的利用來創新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管理的模式,利用先進的技術構建網絡化管理、數字化臺賬、自動化辦公、可視化監控、智能化智慧以及社會化監督,使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管理可以更加精細化,構建智慧城市,利用信息技術使社會公共服務可以更加便捷和人性化[5]。加強研究網絡化服務與精細化執法之間的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各部門在網絡化城市管理技術下的多方協作,對各項先進信息技術進行充分的利用,重新打造工作流程,不再受限于部門和條塊之間的約束,構建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使不同領域之間能夠實現信息的高效共享與實時交換,使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管理能夠展現出更好的執法水平和執法效率。
城市環境衛生狀況與城市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系,城市環境衛生管理也是一項長期的管理工作,需要城市環境衛生管理人員的嚴格監管,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地投身于城市環境衛生管理中,通過多方的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城市環境。目前,城市環境衛生人力資源管理還應構建完善的配套政策和體系、充分重視群眾需求、提倡多方參與、強調智能上的協同合作、加強信息技術的利用,致力于城市環境衛生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