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花,張學武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山東濰坊 262200)
在仔豬生長發育過程中,由于體質弱小對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較差,如果管理不善或衛生條件較差,極易被環境中的沙門氏菌或霍亂等病菌侵擾而發生副傷寒疾病。仔豬發病后因病程和臨床癥狀不同,通常分三種類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獸醫人員應根據發病癥狀、剖解病變和實驗室檢測等做出確診,然后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盡量降低本病給仔豬造成的損傷[1]。
首先斷奶前后的仔豬容易發生急性型副傷寒,通常體溫能夠升高到41~42℃,停止采食、在很短時間內開始發生死亡現象。在胸腹部和耳根可以看到淤血紫斑,并且耳尖干性壞疸。隨著病情發展到后期仔豬發生腹瀉、咳嗽、呼吸困難和跛行等癥狀,整個病程大約為2~4d 時間,仔豬群發病率一般在10%以下,由于發病突然較難及時發現,再加上仔豬抵抗力較差,病死率能夠達到20%~40%[1]。
實際生產中亞急性型和慢性型仔豬副傷寒比較常見,癥狀與腸型豬瘟非常相似,仔豬通常體溫升高到40.5~41.5℃,扎堆在一起很怕冷,結膜發炎,眼睛分泌黏性或膿性物質,致使上下眼瞼發生粘連,眼角膜渾濁,甚至發生潰瘍。仔豬發生持續性腹瀉,糞便稀薄如水,糞便顏色呈黃綠色或暗棕色,有的糞便中含有纖維素絮片或血液壞死組織,并發出惡臭氣味。仔豬發病后病情時好時壞且反復發作,能夠持續幾周時間,致使仔豬逐漸消瘦、脫水,最后衰竭死亡。有的仔豬在發病后期皮膚上面發生彌漫性痂狀濕疹,最后死亡或體重持續不再增長[2]。
對急性型死亡仔豬進行剖解,可以看到典型的敗血癥病變。皮膚表面有紫斑、肝臟腫大、充血或出血,表面布滿灰黃色結節,脾臟腫大像橡皮球,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大,全身黏膜或漿膜出血、胃腸道卡他性炎癥。
對亞急性型和慢性型病死仔豬進行剖解,在盲腸、結腸和回腸能夠看到典型的纖維素性或壞死性腸炎:腸壁增厚、腸道黏膜發紅、黏膜上面附著腐乳狀或壞死樣物質,用手術刀進行剝離后,可以看到邊緣不規則的潰瘍面且基底潮紅,腸道鼓氣、出血壞死。有的病例腸道內蓄積纖維素樣滲出物,肝臟和脾臟上面布滿點狀黃灰色結節或壞死灶,腸系膜淋巴結有干酪樣病變。
根據仔豬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初步診斷仔豬感染副傷寒,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在實驗室進行ELISA 和PCR 技術檢測,這樣可以進一步確診仔豬感染副傷寒[2]。
由于仔豬體質較弱、各個組織和器官發育還不健全,尤其是體溫調節能力較差,不能適應外界的惡劣的環境條件,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不能保持正常體溫,很容易受涼發生消化不良和腹瀉現象,進而誘發副傷寒疾病的發生。所以必須給仔豬提供較高的溫度,建議圈舍溫度維持在20~25℃之間,有利于仔豬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對仔豬圈舍封閉所有的縫隙或不用的門窗、進風口,做好保暖工作,避免賊風或冷風直接吹到仔豬身體,尤其是腹部容易受涼發生腹瀉癥狀。有條件的規模化種豬場在母豬分娩時,可以提供產仔箱,這樣有利于給仔豬提供舒適的環境溫度,還可以避免母豬壓傷仔豬,進而提高仔豬體質和抗病能力[2]。
每天定時將圈舍內的糞便和廢棄物質清理干凈,并運輸到舍外堆積在一起進行生物發酵處理,這樣不僅可以將這些廢棄物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徹底殺滅或消除,還有利于保持地面清潔干燥。同時隨時調節圈舍進風量,將舍內潮濕空氣排出舍外,并及時更換潮濕墊草,如果地面過于潮濕可以鋪設生石灰來吸附地面水分,因為在濕度較高的情況下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并且仔豬腹部容易受涼,引起消化功能下降或發生腹瀉情況,進而誘發仔豬感染副傷寒。另外加強仔豬飲水管理,定時給水槽添加適量的飲水,避免飲水外溢而增加圈舍濕度[3]。
在仔豬剛出生時需要幫助仔豬盡快吃到初乳,因為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母源抗體和能量、蛋白、脂肪等營養物質,不僅能夠幫助仔豬盡快補充各種營養而恢復體力,而且還可以獲取充足的母源抗體,增強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為今后健康生長發育奠定基礎。同時提早給仔豬引料和補料,在仔豬生長到10d 左右就可以提供少量的容易消化的引料,這樣可以刺激仔豬消化道絨毛快速發育,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在仔豬斷奶或進行分群時,只要將母豬轉移出去即可,仔豬最好留在本圈舍內、不要更換圈舍,這樣可以減少轉群給仔豬帶來的應激反應,還可以避免各個環境條件的不適應給仔豬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提高仔豬體質和抗病能力。
仔豬出生后可以通過母乳獲取母源抗體,來保護自身免受外界病原體的侵擾,隨著仔豬生長發育身體內的各種抗體水平逐漸下降,如果不能及時提高仔豬機體免疫力,就容易發生傳染性疾病。所以建議在仔豬斷奶前后,口服副傷寒弱毒凍干苗來提高機體抗體水平,增強仔豬保護力,降低感染副傷寒的風險。
對于病情比較普遍的豬場,可以在仔豬斷奶后,在每噸仔豬飼料中添加100g 的金霉素,或在每噸飲水中添加銀翹散1kg 和金霉素100g,連續添加1 周時間,可以有效預防仔豬發生副傷寒。也可以在仔豬斷奶前1 周,在母豬和仔豬飲水中添加酒石酸泰樂菌素可溶性粉,按照每200L 飲水添加100g 的劑量來添加,連續添加3~5d,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日常管理中需要提高仔豬護理水平,每天認真觀察仔豬采食和飲水情況,一旦確診仔豬發生副傷寒疾病,需要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并將圈舍每天徹底消毒2 次,上午和下午各1 次,對圈舍外環境每天消毒1 次,以減少環境中存活的病原體。對沒有發病的仔豬需要投喂金霉素進行疾病預防,添加劑量與預防量一樣,也是每噸飼料添加100g。
對于發病仔豬需要肌內注射復方磺胺對甲氧嘧啶鈉注射液,0.15~0.25mL/kg·bw,1~2 次/d,連用2~3d,仔豬病情可以明顯好轉。根據病情可以適當增加注射劑量,也可以提前注射一針阿托品,按照1~3mL/頭的劑量,同時口服堿式硝酸鉍+活性肽碳口服,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幫助仔豬盡快恢復健康水平。
生產中還采取中草藥來治療仔豬副傷寒疾病,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常見的中藥方劑為:薏苡仁30g、敗醬草40g、金銀花20g、土茯苓、苦參、丹參各18g、丹皮10g、地丁15g、廣木香6g,將這些中草藥混合在一起用水煎制,給仔豬灌服,每天早上和晚上灌服1 次,連續灌服3~5d,仔豬病情能夠明顯好轉[3]。
總之在日常管理中必須做好本病的預防工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在仔豬斷奶前后進行免疫接種,提高仔豬自身抗病能力。同時加強飼養管理,供給仔豬溫暖的生活環境,盡早補充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的飼料,以提高仔豬體質、免疫力和抵抗敏感細菌的能力。另外根據臨床癥狀和剖解病變及時對異常情況做出疾病診斷,并采取中醫和西藥相互結合的方式進行有效治療,盡量降低仔豬死亡率,挽回本病給豬群造成的損失。